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
| 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
宋代王若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
|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
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记述货殖人物及其从事生财致富的情况。这种变化表明
| 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 B.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
| C.史家学识水平有限 | D.商品经济逐渐地衰落 |
《新唐书·选举制》记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度一直延续至唐代 |
| B.唐代选官制形式多样 |
| C.科举考生必须由馆学推荐 |
| D.“自列于州县”“即落榜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