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乙】古人铸鉴① ,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方为秋田之害 (2)悉为两段
(3)故令微凸 (4)收人面令小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 乃以瓦而之B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
C则以钳搏之 鉴大则平 D其虫旧曾有之其一犬坐于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根据甲乙文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傍不肯”是怎样消灭子方虫的?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余以为妙绝《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读xiān,活鱼 | B.读xiān,新鲜 |
C.读xiān,鲜艳 | D.读xiăn,少 |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 B.世人/盛爱牡丹 |
C.荷花为雨/所洗 | D.余忆年/少时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把选文中第②则的内容填写完整。
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乐亦在其中矣
③结友而别④温故而知新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今子欺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咏雪》和《论语》六章,回答后面问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
B.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
C.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
D.人不堪其忧忍受。不逾矩越过,超过。 |
下列语句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了。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不断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
D.在《论语》第③章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郑公魏征卒(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4)朕亡一鉴矣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