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 A.0.1mol/LNH4Cl溶液中:c(Cl—)>c(NH4+)>c(H+)>c(OH—) |
| B.0.1mol/L Na2S溶液中:c(Na+)>2c(S2—) |
| C.0.1mol/L Na2CO3溶液中:c(Na+)>c(CO32—)> c(OH—) > c(HCO3—) >c(H+) |
| D.0.1mol/L H2S溶液中:c(H+)=2c(S2—) |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 B |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NaOH溶液,再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附近 |
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中无NH4+ |
| C |
向PbO2中滴入浓盐酸 |
有黄绿色气体 |
PbO2具有氧化性 |
| D |
向溶液X中加入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溶液X中一定含有CO32- |
反应①是自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反应②是自智利硝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①2NaI+MnO2+3H2SO4=2NaHSO4+MnSO4+2H2O+I2;②2NaIO3+5NaHSO3=2Na2SO4+3NaHSO4+H2O+I2。已知NaIO3的氧化性与MnO2相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I2在反应①中是氧化产物,在反应②中是还原产物 |
| B.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I2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
| C.NaI和NaIO3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I2 |
| D.NaIO3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不能作还原剂 |
下列因果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SO2具有漂白性,故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B.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
| C.Na的金属性比Mg强,故可用Na与MgCl2溶液反应制取Mg |
| D.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在与其他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Fe也显+3价 |
短周期主族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B两元素相邻,B、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B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B、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B和E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B.工业上常用电解元素C、D的氯化物来制取它们的单质
C.元素C、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均可相互反应
D.C的单质能与A的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