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共13分)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②“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③“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④“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⑤“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⑥“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⑦“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原文有改动)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母狼的哪些行为细节中表现出了它的“智慧”?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在白天它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中“居然”、“老”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蒲松龄的《狼》和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如何看狼这个动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根据你对选文主题的理解,另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②“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③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④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⑤解决“镉大米” 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根本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此外,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摘自新浪网,有删改)根据文章的介绍,请给“镉大米”下定义
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镉大米”进行了介绍?
文章第④节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
①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②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③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④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勤奋是成功的最根本条件?
说说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母亲的目光
小 乔
⑴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⑵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的目光里熟睡的吧?然而快乐的童年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觉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⑶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⑷“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⑸“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⑹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着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⑺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⑻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⑼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⑽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眼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所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⑾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第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品味第⑧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段把母亲比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母亲目光的。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体悟到当年母亲目光中的爱抚和温暖的。而当她懂得了母爱的时候,她却永远失去了母亲。这就是生活。所以作者感喟:“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简要谈谈。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②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写出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选文画线句中的加点字能否互换?为什么?
教师的讲课不仅在当时深深地感动了“我”,而且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写出课文中说明这种影响的语句。
第②自然段中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阅读郑远星的《梅魂》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题记:滁州琅琊山醉翁亭景区内,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梅树,花期在蜡梅、春梅之后,被称为“杏梅”,相传为欧阳修亲手所植。
②千年前的那个雪夜,欧阳太守又醉了。
③风咆哮,卑微的杂树山草被扭曲了头颅;雪乱舞,柔弱的杨树、柳树被压弯了腰身。庙宇亭阁的飞檐上落满了雪。醉酒的太守留宿山中,那是太守贬谪滁州后的第二个冬,他心中的悲愤和失落感早已平静,刚烈之气在风雪中化作了冷峻深沉。
④半醉的太守夜半起床,悄悄出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上。太守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由想起他生命中的一次次风雪。他来到那棵小梅树前,轻轻抖掉压在它身上的雪,像父亲一样默默看着它,看着它黑色的树干,看着它稀疏的枝条。这是太守亲手栽下的梅树,他每次上山都来看它。太守平生爱梅,梅与他性情相通。他在为政之余坐在梅树下,看林壑芳草,听鸟鸣泉声,饮酒赋诗,操琴吟唱。
⑤“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雪舞梅香,一缕缕沁人心脾。太守仰视树上怒放的梅花,若有所思。他弯腰拾一朵落梅,放在鼻子前,闻冷冷的梅香。
⑥风歇,雪止,月出,白蒙蒙的山中宛如仙境。高处不胜寒。太守的乡愁在月亮上,他思念那天各一方的亲友,那风骨卓然的石曼卿①和才高德厚的梅尧臣②,那用芦荻在沙地上写字教子的白发老母,那千山万水外的故乡庐陵,那白墙黑瓦和鸡鸣狗吠……太守渴望自由自在亲情融融的生活,渴望田园牧歌和人间烟火味……
⑦冷月如僧侣的脸,无动于衷地面对着山中的一切。太守背着两手在雪地徘徊,猛抬头,眼前的那株梅树便将他的思绪引向了记忆的深处。太守少年寒窗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二十四岁的他考中进士第一名,同年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宫,开始经历仕途的风霜雪雨。因为支持贤臣范仲淹,痛斥谏官高若讷,他被贬谪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去做县令;四年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馆阁校勘,后来被任命为皇帝身边的谏官,先后向宋仁宗献了六十七篇奏议,直陈社会弊端,谋划治国良策。他禀性不改刚直敢言,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鼓与呼,他的《朋党论》触犯了皇帝和众多大臣。命中注定,他又一次被贬谪到远离繁华京城的滁州……
⑧太守来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抓农业搞建设操练民兵,发动全城民工修筑城墙,督率官兵保一方平安。大旱年间,他亲率百姓到琅琊山中,在柏子龙潭前向苍天求雨……仅仅两年,滁州境内年丰人乐。他在醉翁亭里宴饮宾客,觥筹交错间太守醉了。太守乐呵呵地走在山道上,高一脚,低一脚,把夕阳也看成了酒杯。
⑨醉醺醺的太守来到梅树下歇息。梅树懂得太守的心思。太守不是苦行僧,但太守之乐,不是一己之私乐。太守一次次“醉”,又一次次“醒”,在“醉”与“醒”之间,书写了千古华章《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于是,海拔只有几百米的琅琊山声名远播,醉翁亭成了“天下第一亭”。
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祭石曼卿文》)太守走了一千年,留下了醉翁亭和丰乐亭,留下了象征其魂灵的古梅树——苍劲斑驳的躯干宛如卧龙,虬曲茂密的枝叶向天空发散思绪。
⑪又一度春风翩跹山花烂漫。清澈泉水旁,蜿蜒古道边,枝干伸展的古梅,宛如苍颜白发的醉翁,为游人和禽鸟的喜乐开怀。
(选自《醉翁亭文学》2008年1期,有改动)
【注】①石曼卿:宋代文学家。②梅尧臣:宋代文学家、诗人,为官时爱民而有仁政。通读全文,简要说说文章以“梅魂”为题的用意。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第②段中“欧阳太守又醉了”一句在全文的表达作用。
阅读文中第⑥段和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仔细品味,进行赏析。
(1)太守的乡愁在月亮上……
(2)太守乐呵呵地走在山道上,高一脚,低一脚,把夕阳也看成了酒杯。本文中,“梅”成了传达欧阳修思想情怀的独特意象。中国古代诗文中,以自然物象表达思想、寄托心志的例子还有许多。请再列举两例,要指出物象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诗文作简要表述。(6分,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即可)
【示例】欧阳修爱“梅”,留下“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的名句,写出了对刚直不屈品质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