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
B.环堵萧然堵:墙壁 |
C.夙构者莫之为胜夙:素常 |
D.延至余家延:延迟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 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
C.吴敬梓善交文士,但对当时流行的八股文深恶痛绝,因而那些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他。 |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②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2)能将几何()
(3)于君何如()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鸿门,谢曰谢:道歉 |
B.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
C.常以身翼蔽沛公翼:翅膀 |
D.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宴会上,项羽坐在东面,沛公坐在北面,这种座次的安排体现了项羽的自高自大。 |
B.在宴会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死沛公,但项伯却也舞剑保护沛公。 |
C.樊哙闯帐,不但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反而受到了项羽的赞赏,还得到了酒和肉的赏赐。 |
D.沛公不辞而别,匆忙离宴,但留下张良与项羽告别,并留下了一双玉斗和一双白璧,分别送给范增和项羽。 |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与齐也与:亲附 |
B.鲁卒以为将卒: 终于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辞退 |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过:指责 |
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宣府)、大(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
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
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 |
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
B.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D.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②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帝① 有灭吴之志,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觞酒言咏,竟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改)
【注】 ①帝:晋武帝司马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质事人,复何容易 委:放弃 | B.其先识不伐如此伐:夸耀 |
C.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 当:挡住 | D.面陈伐吴之计 面:当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沈以故吏免 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
B.每为边害,祜患之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
C.自是前后降者不绝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 |
D.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B.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C.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D.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不仅仪容俊美,善于谈论,而且具有远见卓识。曹爽早年征召羊祜,羊祜拒绝,后来曹爽失败,羊祜免难。 |
B.羊祜在出镇南夏期间,开办学校,发展生产广积粮食,采取怀柔策略征服吴人民心,为后来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
C.羊祜用计平定边害,为晋国守边腾出了一半兵力。羊祜命腾出的将士去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 |
D.羊祜率军外出打猎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吴人深服羊祜此举,称其“羊公”。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除有远见卓识外,羊祜还有哪些美好品质?写出两点即可,每点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