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 |
B.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 |
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6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翻译下列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
B.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
C.为之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
D.进乎技矣进:进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故汉追及之 |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合于《桑林》之舞 |
C.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愿为诸君快战 |
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句子()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苛政猛于虎也。 |
B.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赬”者也。 |
C.谁得而族灭也。 |
D.是何楚人之多也。 |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 |
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 |
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
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 B.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 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
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劳力者制于人 |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文言文阅读
李姬传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①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仰遣人数召如府宴饮,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①中郎:指东汉名士蔡邕,官左中郎将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善:与(人)要好 |
B.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偿:酬报 |
C.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昵:亲附 |
D.仰遣人数召如府宴饮,姬固却之固:本来 |
李姬即李香君,后人对她有“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评价,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李姬这一品节的一组是()
①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②能辨别土大夫贤否③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④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⑤仰遣人数召如府宴饮,姬固却之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香是歌姬出身,她善于演唱,同时知书达礼,在风尘中却不落流俗,年少时跟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唱,她略读诗书,而且能清醒地辨别士大夫贤明与否。 |
B.阮大铖退居金陵后,遭到正直人士的抨击,他假装和自己交好的王将军一起请侯方域帮他从中和解,后来被李香识破,于是侯方域借故不与王将军相见,使其辞别而去。 |
C.侯生后来赴考名落孙山,李香为他设宴饯行,她肯定了侯公子的才华与文章,并认为他在品行上高过蔡邕,希望他不要忘记自己所唱的《琵琶词》。 |
D.本文突出了李香的见识和品格,歌颂了她和侯方域之间真挚的爱情,写法上也颇有特色,如开头写贞丽的文字对写李香君有很好的衬托作用。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