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
| A.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
|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
|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
| D.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市舶楼璹言……欲乞依广南市舶司体例每年于遣发船舶之际,宴设诸国蕃商,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从之。”这段材料说明南宋政府()
| A.对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 |
| B.南宋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
| C.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 D.南宋政府重视蕃商来华贸易 |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
|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
| 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 B.睦邻友好原则 |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