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二)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 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乎?非独见病,亦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①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于其身也,则师焉耻:以……为耻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D.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乎病:有毛病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日出犬吠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至无雪
C.①欲人无惑也难矣②人患在好为人师
D.①愈是得狂名②非独见病,亦病吾子

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对上面两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批判了“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二)段运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比喻意在歌颂韩愈如蜀日、越雪一般永放光辉。
C.两段文字中的“群聚而笑之”“群怪聚骂”反映出了韩愈时代以从师为耻的世风,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
D.柳宗元尽管流露出不敢为人师的态度,但他对韩愈抗颜为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组是
①光真王嗣,当立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才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最后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译文:
(2)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译文:
(3)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订:修订
B.始归赵氏归:出嫁
C.装卷初就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菲薄:微薄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魏观,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摘自《明史·一百四十卷》
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入为起居注      入:与“出”相对,外官进朝廷
B.称旨,改侍读学士  称:适合
C.课绩为天下最    课:劝勉
D.或谮观兴既灭之基  谮:诬陷

下列选项全都直接表现魏观的才干的一项是
①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   ②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
③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④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⑤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     ⑥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观是湖北蒲圻人,当初隐居山中,是朱元璋南下武昌时聘请他出来做官的。
B.魏观博学多才,深受太祖恩宠,先后受命寻访遗贤,教授诸王,考订祀典。
C.魏观在苏州知府任上,明教化,正风俗,深受百姓爱戴,最终朝廷命其留任。
D.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魏观还迁苏州府,并治理了旧址,又浚通水道,兴修水利。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④,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⑤,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
【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享: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属与贼期 期:期限
B.贼乃敛兵止敛:搜刮
C.冒白刃伏萌身上冒:冒险
D.狱无系囚系:关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仲为贼所杀困顿不知所为
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C.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
D.所至皆理不知所问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扶清萌丧,至其本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把文中画先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

(2)贼人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赤壁之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诣:到……去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领的地方。
C.必蹶上将军蹶:跌倒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关键

选出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写因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分析曹、刘情况,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
C.孙权心怀疑虑,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D.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劝说,又加上他也不甘心降曹,于是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把下列出自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