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③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④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⑤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⑥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第一段引用古人“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神话,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独自爬出陷阱
①我从小习惯了父母的照顾,胆怯怕事。
②前年暑假,一个闷热的上午,我上山采红菇,不知不觉竟与爸爸分开了。
③爸爸也真是的,干吗只顾着采菇不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呢?我也是,干吗只埋头采菇不跟上爸爸呢?
④我迷路了,找不着爸爸,除了抱怨,更多的是不住地呼喊,却听不见爸爸的回应。
⑤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游荡在深山老林里,恐惧而慌乱。
⑥站在山头喊,兴许爸爸能听到。我一边想,一边赶紧朝山顶攀去。真是欲速则不达,或许是太急切太慌不择路了吧,我只顾着前面,居然没发现枯叶底下暗藏深坑。当我一脚踩上去时,只听见“哗啦”一声响,我连同厚厚的枯叶一起落进了深坑。
⑦我大惊失色,扑腾了几下,发现全徒劳无功。凭感觉,我断定这是一口废弃多年的陷阱,不大,却有五六米深,是专门用来捕野猪的。
⑧一想到野猪,想到那白森森的獠牙,我就不寒而栗。我曾多次听说过野猪伤人的事件,血腥得很。我拍拍满身的泥土,对着头顶上桌面般大的天空大声呼救,除了山的回音,什么也没有。我只感觉口干舌燥,冷汗直冒,越来越感到失望了。
⑨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奋起自救。我意识到抱怨只会消耗体力,徒增伤悲,无异于坐以待毙,于事无补。我仔细察看了一番这口井,发现它虽然很深,但井壁坑坑洼洼,长满茅草和藤条,用手拉扯,还挺结实的。
⑩我取出背篓里的小铁铲,小心翼翼地在井壁上剜出几个踏脚口。踩着挖好的踏脚口,抓住茅草和藤条,我一边慢慢地往上攀爬,一边迂回着继续往上挖踏脚口……我终于跃出陷阱了。瞅着深深的陷阱,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向胆怯怕事的我居然成功地独自爬出了陷阱,我全然没想到自己竟有如此勇气与神力。
⑪当我迫不及待地攀上山头时,我隐约听见远处传来爸爸焦急的呼喊声,原来爸爸就站在远处的山头上,拼命地呼喊着我的名字呢。
⑫“能从陷阱里走出的人都是好样的!我儿子是小男子汉了!”当我心有余悸地将这事告知爸爸时,没想到爸爸竟拍拍我的肩膀,笑了,“不抱怨,不放弃,不等不靠,既寻求外援,又努力自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⑬那年,我13岁。我也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因为我曾独自爬出陷阱,是从陷阱里走出的人。
(选自2014年3月《小小说》,有改动)分析下面语段中加双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取出背篓里的小铁铲,小心翼翼地在井壁上剜出几个踏脚口。踩着挖好的踏脚口,抓住茅草和藤条,我一边慢慢地往上攀爬,一边迂回着继续往上挖踏脚口……我终于跃出陷阱了。第⑫段划线句子“能从陷阱里走出的人都是好样的!我儿子是小男子汉了!”句中“爸爸”的话语中包含怎样的情感?“我儿子是小男子汉”含义是什么?
选出对这篇小小说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小说标题中“陷阱”一词比喻现实生活中使人受骗上当的各种圈套,暗含深意。 |
B.小说从“我”这个事件的亲历者角度叙写,利于叙写心理体验,真实有感染力。 |
C.小说描写人物形象时突出运用心理描写,揭示“我”跌落陷阱后由害怕慌乱到自救的过程,真实感人,突出主题。 |
D.小说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突出“我”由“胆怯怕事”到“勇敢战胜困难”“长大、成熟”的变化,突出主题。 |
联系《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结合本文作者长大了的感受,再联系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
深层阅读赏析
花落的声音张爱玲
①家中养了玫瑰,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②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③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④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枝头的拥挤,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⑤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⑥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⑦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⑧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作者看到四类花的凋谢,作者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完成下面填空。
玫瑰凋谢, ——樱梨桃凋谢,赞美——茶花凋谢, ——小雏菊凋谢,安静坦然。短文写了哪几种花落的情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花的谢落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本文作者最欣赏哪种花的凋零方式?最不赞成哪种花的凋零方式?为什么?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中,觉悟到自己是曾经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2)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零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消瘦,一点点憔悴。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抒写不一样的人生观?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B、文章第②段的内容可概括为7300名外国志愿者在他们农学博士的影响下,把恩格贝沙漠一角变成绿洲。
C、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这一观点。
D、从⑥段可知,习惯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链接材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了踩踏事故,亲历者回忆时都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声音:“后退!”、“后退!”。正是这个简单的词汇扭转了局面,挽救了无数人性命。多方信息显示,“后退哥”喊的“后退”,让现场响起了由弱到强的“后退”声音,最后大约有上百人在齐声高喊:”后退!后退!”。
说明文阅读
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
①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地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②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5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无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④通常卫星导航的应用市场可以分为三大方面:专业市场、批量市场和安防市场。而有很多应用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徒步旅行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现在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还有城市中车辆的监控管理、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行驶路线规划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车载报警装置、车载防盗装置、车载导航装置等等,都使用了卫星导航系统。
⑤短短8年时间,中国完成了16颗导航卫星密集发射的壮举。经过一段时间组网调试运行后,系统将具备稳定连续地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服务。下面关于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有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及短报文通信的功能。 |
B.本文的题目“天上有个北斗,地上自由行走”,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指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一般作用。 |
C.我国花大力气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因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义。 |
D.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卫星导航的应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稳定连续”能否删去?为什么?
雪一化就有路了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③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④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⑤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⑥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⑦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⑧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⑾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⑿“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⒀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⒁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⒂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⒃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⒄“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⒅“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⒆“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⒇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21)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22)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23)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24)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 →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