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门多萨对马尔克斯的访谈
马尔克斯:我是偶然开始写作的,也许只是为了向一位朋友表明,我这一代人是能够出作家的。从此,我就爱上了写作,而且欲罢不能;后来,我竟然认为,除了写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务能使我更加喜爱。
门多萨:对你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
马尔克斯:一个目睹的形象。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黑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之后写成的。
门多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马尔克斯: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
门多萨:写一部长篇小说,你要用很多时间吧?
马尔克斯:光是写,倒不用很长时间,那很快。《百年孤独》我不到两年就写完了。不过,在我坐在打字机旁动手之前,我花了十五六年来构思这部小说。
门多萨:海明威说过,对一个题材既不能仓促动笔,也不能搁置过久。一个故事装在脑袋里那么多年也不动笔写出来,你不着急吗?
马尔克斯:说实话,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的。而如果这种想法确实经得起考验,就像我写《百年孤独》想了十五年,写《家长的没落》想了十六年……
门多萨:咱们着重来谈谈写作技巧吧。在你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你能对我说说吗?
马尔克斯:首先,是我的外祖母。她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过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亲眼看到似的。我发现,她讲得沉着冷静,绘声绘色,使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百年孤独》的。
门多萨:那么是她使你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的吗?
马尔克斯:不是她,而是卡夫卡。我认为他是采用我外祖母的那种方法用德语来讲述故事的。我十七岁那年,读到了《变形记》,当时我认为自己准能成为一个作家。我看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一天早晨醒来居然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于是我就想:“原来能这么写呀。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门多萨:从文学创作和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除了卡夫卡之外,还有哪些作家对你产生过影响?
马尔克斯:海明威。
门多萨: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
马尔克斯: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但是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有句名言:他说,短篇小说仿佛一座冰山,应该以肉眼看不见的那个部分作基础。也就是说,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基础。是啊,海明威让人获益匪浅,他甚至告诉你如何去描写一只猫拐过一个街角。
门多萨:格林也教给你不少东西,我们有一次谈到了这一点。
马尔克斯:是的,格雷厄姆·格林确实教会了我如何探索热带的奥秘,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坏境作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兴致勃勃地读过富有观察力的哥抡布、皮卡弗达和西印度群岛编年史家的作品,我还读过戴着现代主义有色眼镜的萨尔戈里、康拉德和本世纪初拉丁美洲热带风俗作家从及其他许多人的作品,我发现,他们的观察和现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有些人只是罗列现象。而罗列的现象越多:眼光就越短浅;据我们所知,有的人则一味地雕词琢句,咬又嚼字。格雷厄姆·格林非常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文学问题:他精选了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客观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真正联系的材料。用这种办法,热带的奥秘可以提炼成腐烂的番石掩的芳香。
(节选自《番石榴飘香》,有删改)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小,外祖母给马尔克斯讲过许多她亲眼看到的故事,这种沉着冷静、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把故事写得真实可信。 |
B.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手法让马尔克斯发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写作方式,让他感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
C.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整篇小说的基础,这让马尔克斯获益匪浅。 |
D.因为萨尔戈里、康拉德等作家积累的材料太多,反而使他们难以选取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一些作品变成了现象的简单罗列。 |
下面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不能体现文中“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这句话的一项是( )
A.《枯枝败叶》开头描述某个大夫自杀后祖孙三代在为其收殓,其灵感源自作家层看到是一个老头儿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 |
B.《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成书原因是基于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一个焦虑不安的形象。 |
C.《百年孤独》里“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情节与小时候外祖父带马尔克斯去香蕉公司感受冰块的记忆有关。 |
D.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马尔克斯的头脑里酝酿了很久,三十年后他才动笔创作。 |
根据访谈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说说该访谈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病:忧虑,犯难,指心力有所不足。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在那个夜晚以前,她(玛斯洛娃)本来抱着希望……然而从那天晚上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
那天晚上的事让玛斯洛娃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述。
下列各项中对《家》和《复活》的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使她伤心多次,又何止这一件事”。梅的死带给觉新很大的打击,觉新觉得自己亏欠梅太多,所以觉新在处理梅的后事时,包揽全部事情,因为这是减轻他愧疚的最后一次机会。 |
B.“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高老太爷完全不听觉新的求情,一意孤行,扬言说觉慧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而叫觉民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 |
C.聂赫留多夫在姑姑们家里度过的最后一天当中,前一天夜里的事在他的记忆里还很新鲜,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为了弥补卡秋莎,他给了她一百卢布。 |
D.“她认出我来了!”他暗想。他仿佛觉得有人要兜头打下来,就把身子往后一缩。 |
玛斯洛娃在女掌班作证时,忽然把眼光转到陪审员这边来,停在了聂赫留朵夫身上,瞧了很久。聂赫留朵夫为此提心吊胆,可是玛斯洛娃并没有认出他来。
E.妓院的女掌班基塔耶娃打发一个法警给玛斯洛娃送来三个卢布,玛斯洛娃托一个押解兵用其中的二十戈比买两个白面包和一包纸烟,还找回了零钱。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止因老夫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第12回)
选段中的“明公”是谁?“受取徐州牌印”的经过如何,请简述。
文化经典阅读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
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