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临平①道中
道 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叶
风,把 红 叶,
掷 到 脚 跟 前。
噢,秋 天!
绿 色 的 生 命 也 有 热 血,
经 霜 后 我 才 发 现……诗歌中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图景?
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
答: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诗歌鉴赏(共11分)
鹿柴
王维
空上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针对本诗,请简要分析其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
苏轼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将《鹿柴》这首诗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不少于3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颔联诗人以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颈联诗人又以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