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
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
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
A.说明封国仍是朝廷的严重威胁 D.佐证了西汉时期曾在地方分封诸侯
C.表明西汉以前郡县制尚未推行 D.填补了县以下基层机构的史籍空白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 B.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 | B.《布雷顿森林协定》 |
C.马歇尔计划 |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 |
B |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
C |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
D |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