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为政以德 |
C.人而不仁,如礼何? |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在中共某次大会通过的《政治议决案》中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主张采用较为激进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高度重视农民阶级的主导作用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 B.企业管理制度 |
C.政治制度 | D.教育制度 |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应该是( )
表
研究专题 |
论文数量(篇) |
甲 |
722 |
乙 |
287 |
丙 |
614 |
丁 |
96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据此可知,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