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导致人类冲突。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的风格和文学的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出现。这说明( )
①在19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②自然界的重要变化是决定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③自然界的重大变化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
④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失望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办北洋海军 |
| C.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 D.创办开平煤矿 |
下表是中国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出口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中国的商品受世界欢迎 |
| C.中国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步 | D.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 |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主要说明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