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顺应的“世界潮流” 是(    )

A.民族主义 B.政治民主化
C.社会主义 D.经济全球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B.对科技发展的期盼
C.对自然王国的理性描绘 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与传统殖民帝国不同,二战后的美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即金融殖民帝国,从而达到“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的目的。这一新型帝国模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

A.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B.关贸总协定的建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苏格拉底说:“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下列不能反映材料中苏格拉底意图的是

A.抨击日下世风 B.美德是万物尺度 C.教育育人兴邦 D.天赋是教育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造成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C.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D.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