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取向。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其核心原则及理论成果是什么?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唐·刘禹锡《名子说》 |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
宋·包拯《包拯集》 |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
清·张英《恒产琐言》 |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解“一带一路”
——摘自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5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市场上价格高昂(12两黄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西方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二四·一B)
(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材料二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2)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 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素;②该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 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要求: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求和特征,对“罗斯福新政”进行概念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