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
|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
|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
|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
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B.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
| D.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
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
|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
|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
|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
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
| 年份 |
金额(美元) |
年份 |
金额(美元) |
| 1933 |
1 223 329 000 |
1937 |
2 653 918 000 |
| 1934 |
2 380 865 000 |
1938 |
3 236 600 000 |
| 1935 |
2 532 512 000 |
1939 |
3 185 447 000 |
| 1936 |
3 119 013 000 |
该表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得到运用
B.美国财政赤字现象有所减轻
C.新政规范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秩序
D.新政的着眼点是缓解供需矛盾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 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 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 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
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
|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