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
| A.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 B.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 |
| C.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 D.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世卿世禄确立 |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朔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毛泽东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鲁迅永远是一位自由的斗士 | B.毛泽东发展了他的的斗争哲学 |
| C.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健全 | D.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失去言论自由 |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
|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
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