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四: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中的“新极权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以及美国确立的外交目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及对抗的最终结果。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国务院欧洲事务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材料二:1952年12月,宋庆龄作为新中国和平使者,率领一个59人的代表团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宋庆龄当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之一。在会上,宋庆龄以有力的声音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指出:各国人民有力量扭转事态的进程,恢复人们对和平未来的信心。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是和平时期,为什么材料一却反映美国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2)材料二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雨般的掌声打断”说明了什么?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7年的制宪会议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战,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与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面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1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美国经过艰难的历史探索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新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赵晓兰著《美国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能够突破传统体制开创民主政治新模式的原因。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根据这一制度,富人(不是世袭贵族)成了统治阶层的主角。最富有的雅典人最为重要,他们可以单独执政。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居住的外邦人和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决权。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有何不同。

(12分)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l6至l9世纪欧洲“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城镇化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比较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9》整理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成就。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析材料三,说明1949至1957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特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