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农村改革后,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农业年年丰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农村改革还有一项更具深远意义的成果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部分迁徙自由权的获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中国农村开始融入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去。
——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
材料三 1933年...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取得了如下的基本成绩:
(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因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全部生产中的比重已增长到百分之七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工业领域的资本主义成分而成了工业中唯一的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消灭了农业领域的富农阶级而成了农业中的统治力量。
(四)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穷、困苦现象。
(五)社会主义体系在工业中消灭了失业现象,在一些生产部门里保持八小时工作制,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已改为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于健康的企业中规定了六小时工作制。
(六)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这些成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们使工人和农民彻底摆脱了剥削的桎梏,并为苏联全体劳动者过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简述你得到的信息结合所学分析1913—1920年趋势变化的原因。
(2)简述该时期我国推行农村改革的历史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基本成绩”中任意一条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要求:逻辑连贯,符合史实。)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材料二: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
材料三:下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事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哪一决定。
(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10分)理论指导、研习史料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2)研习史料: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实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问题讨论: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课堂中,历史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你认为两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材料二: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汤恩佳《论儒教儒学对国家的重要性》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
华盛顿是(美国)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真正的独立,仿佛一座大厦,而政府的统一,乃是这座大厦的主要柱石……大家应当对它抱着诚挚的、经常的和坚定不移的忠心……尊重它的权力,服从它的法律,遵守它的措施,这些都是真正自由的基本准则所构成的义务。
——1796年华盛顿总统的“告别辞”
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材料四: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锋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 根据材料二,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举例说明孔子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作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约翰·洛克《政府论》(1668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
(3)分析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 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