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
|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
|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指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
| A.继续奉行妥协政策 | B.决定实现国共合作 |
| C.开始组织大规模抗战 | D.表示准备抗战 |
“张学良虽痛感‘国难、家仇集一身’,但不得不表示‘现在我们即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一切听从中央办理’”。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
| A.日本迅速侵占东北地区 | B.张学良很快失去了军权 |
|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 D.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 |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 A.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 | B.八国联军侵华 |
|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D.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
“四月和议成……朝命景崧率军民内渡……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 B.鸦片战争的爆发 |
| C.《马关条约》的签订 |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
下列各项,按照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公九卿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③① | C.②④①③ | D.①④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