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孔雀东南飞》文字,然后回答8—10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
A.排比和比喻 | B.夸张和渲染 |
C.赋、比、兴 | D.铺陈排比 |
“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以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矛盾痛苦的心情。 |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
作者着力描写这段的目的是 ( )
A.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
C.表明刘兰芝有意装饰,怕回到娘家受到世人歧视。 |
D.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 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2) 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诗中的李中丞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概括。
答: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李中丞的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