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父曰:“我!”②为其老,强忍,下取
B.①见仓海君②秦皇帝
C.①故遂从②及沛公
D.①良他人言②其老,强忍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张良具有“隐忍”性格的一组是(   )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B.①五日平明,良往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C.①良尝学礼淮阳②良鄂然,欲殴之
D.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②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B.席以露床,以枣脯啖:给……吃
C.有敢以马者,罪至死谏:规劝
D.我贫困往见优孟属:嘱咐

下列选项与例句中的“以”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常以谈笑讽谏
B.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D.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中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孟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êi):曲,枉。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数辄诵过:遍
B.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不行:不去就任
C.轼为侍从时,以自代举:推荐
D.孝友之行,追古人配:陪衬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待问乘彼垝垣,望复关
B.至是首问积土成山,风雨兴
C.而庭坚于文章尤长诗樊哙覆其盾
D.自号山谷道人云或寄所托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时就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他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指使陈举抓住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来诬陷他,黄庭坚因此又被除名管制,于六十一岁时去世。
D.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较为真实地展示了黄庭坚的风貌。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3)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隙:矛盾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吾无意于人世矣

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课内文言文翻译(共3题,10分)
(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惟兄嫂是依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