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武帝在位期间,著名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共同的理论前提。当时,这一思想旨在
A.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 B.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入人心 |
C.反映社会盛行的民本思想主流 | D.赢得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拥护 |
下列有关国民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为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 |
B.在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第一次合作 |
C.国民革命军经过半年时间,势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
D.国民革命运动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④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