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近代以来,只要存在着市场关系,资本一直主导着资本、社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从资本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自近代以来,世界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今天的世界开始进入第三次革命时代。这三次革命的根源都是资本。
第一次革命可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君主贵族之间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在第一阶段,商人辅助君主统一国家。商人追求利润和地位,而君主追求更大的权力,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两者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没有商人在背后的金融支持,君主很难完成统一大业。在第二阶段,商人和君主分享政治权力。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商人在经济上支持君主,如何在国家统一之后保持自己的权力和权利,是商人阶层的主要问题。商人通过把持议会的形式和君主分权,又通过议会的立法来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今天西方很多制度,包括私有产权制度,都是商人阶层和君主互动的产物。
商人和君主的互动就是近代民主的开端。历史学家摩尔(Barrington Moore)曾形象地说过,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西方)民主。
材料二
第二次革命可称为无产阶级革命,或者工人阶级革命。近代国家统一之后,西方各国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也导致了产业革命。之后,西方逐渐发展出了大规模的工厂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运动就是资本和劳工之间的冲突,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西欧,运动导致了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产生,资本和劳工阶层达成妥协,逐步走向福利国家制度。工人阶级运动促成原始资本主义向更人性化的资本主义转型。政府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前,政府是资本的代理人,为资本服务。工人阶级运动促成了政府和资本的相对分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力量。政府为了保护资本主义不会自我毁灭,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政策(例如社会福利)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资本的正常有效运作。在后期,随着投票权逐渐扩展到工人阶级,政府(政治人物)的动机也发生变化,逐渐地偏向工人(选票)。从原始资本主义到福利资本主义的转型,是一个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为资本和社会力量之间,造就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状态,资本得到了稳定的新环境,社会得到了新利益。
在另一端,主要是不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造就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其特点就是消灭资本和市场经济,试图通过公有制让社会控制经济。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试验,在早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成为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问题在于,这个模式最后走向了一种“贫穷社会主义”的局面。因为没有了资本和市场,政治替代了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动力。在和西方模式竞争过程中,最后归于失败。
--—郑永年《笨蛋,这是资本》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本有哪些特性?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人(资本)在帮助君主完成统一大业中的动机。如何理解“摩尔的‘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西方的民主’”?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革命带来什么结果?说明原因。
(4)福利国家为资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即高税收,而规制国家为资本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资本的活动。你认为现阶段“资本”追求自由的方法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公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
——《1791年宪法》
材料二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1875年宪法
请完成:
(1)两部宪法分别规定了法国是什么政体?
(2)两部宪法规定的两种政体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息。”
——《旧唐书·马周传》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四个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重视,成为统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对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种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墨家始终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近代史上,儒家的正统地位是如何受到冲击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曾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历代封建帝王大都利用孔子的学说正君臣之义、巩固专制统治。从宋代以来孔子又变成封建纲常礼教的化身,享受帝王的祭祀,至清末,其规模礼义与祭天同。
———《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
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所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康有为虚构出一个主张“改制”的孔子,目的是在于把孔子装扮成一个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和民权平等思想的倡导者,把自己的变法思想说成是孔子久被湮灭的“微言大义”,以证明他是孔子道统的真正继承者,他的变法主张是完全合乎“圣人”之道的。很显然,康有为打出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是企图利用孔子这个招牌来宣传自己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袁世凯颁布的祀孔告令说:“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弗修,其何以固道德之藩篱而维持不敝?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政府公报》1914年9 月26日
分析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康有为、袁世凯利用孔子招牌的原因和目的。孔子学说在今天有何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