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祈雨于他祠不获,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满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力,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愧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上,又何以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以成文徐:缓缓。
B.高而望上乘:登上。
C.而不以为泉克:攻克
D.自天竺讲事谢:辞去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态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文章游记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是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1)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2),凡百余战。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六月,晋王(3)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协力以倾之。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1)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2)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3)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
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装以赴滑台促装:催促收拾行李
B.屋木编筏析:拆毁
C.陷者数四垂:接近、快要
D.彦章之军壕复垒重:读chóng,重叠,一层层

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

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
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
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

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B.彦章能征惯战、骁勇忠烈,但遇上了晋王,终于不敌,也因此被罢了兵权。
C.彦章生性刚烈耿直,曾对亲近的人表示要杀尽败坏朝政的奸臣。
D.段凝谋取兵权成功,当了招讨使。可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1)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
(2)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巡抚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免除
C.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行之卒:最终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8分,每题2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百家君:统治,治理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与子胥争越议嬴夷门抱关者也
B.伍员貌忠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
C.越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客语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事其君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
⑵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宋)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屋皆然比屋:比一比这些屋子。
B.幽阒辽夐,不可状 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地。
C.亦谪居之胜概也胜概:往事,美景。
D.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第:但,只。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叙写作者谪居竹楼的乐趣的一组是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②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③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④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⑤夏宜急雨,有瀑布声⑥宜鼓琴,琴调虚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描绘了竹楼清幽的环境,表现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和被贬后豁达自适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不满的情绪。
B.文章引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四座历史上有名的高楼与竹楼作对比,表明作者喜爱竹楼、甘愿清苦、鄙夷声色、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
C.本文详略得当,文章先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再详写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竹楼内所适宜做的事情:夏听急雨、冬听密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D.文中多用排比,着力渲染,叙中夹议,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各具特色,极富诗意。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2)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阅读下面三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三)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难   罹_____________ 
盟可邪负_____________
毋适卫,吾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翻译: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