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硃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书持不可,请讨之,□政府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帝曰:“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虽诸辅臣莫敢望。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屡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卒。赠太傅,谥文襄。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帝遣大臣按,不如书言。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及法司谳上无异词,帝重违书意,特减鉴死遣戍。其他庇陈洸,排费宏,率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选自《明史》,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赉逾度赉:赐予 |
B.延守仁教之延:邀请 |
C.书心弗善也善:善良 |
D.帝遣大臣按按:考查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书持不可,请讨之,□政府忤
②甫闻命□卒
③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
④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
A.①则②以③因④乃 | B.①与②而③因④乃 |
C.①则②而③为④以 | D.①与②且③为④因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
B.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
C.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
D.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发生日食、地震后,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朝廷内外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 |
B.嘉靖时期闹饥荒,席书奉命到长江以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来供应难民,能够保全自己活下来的人不计算在内。 |
C.席书生病后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没有准许。后来世宗还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赐他一处住宅,并且让他和从前一样支取官俸。 |
D.知府宋卿判李鉴死刑属于量刑过重,所以世宗免除了李鉴的死刑,改判为发配充军。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
②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席书“遇事敢为”的两个事例。(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吏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昼夜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稽:考查 |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 B.②④⑤⑥ | C.①②③⑥ | D.②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厉害。 |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将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
(2)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①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拜彭越为魏相国,擅②将其兵,略定梁地。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③,以给汉王食。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捕梁王,囚之洛阳。赦以为庶人,传④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 ②擅:独揽。 ③斛:十斗为一斛。 ④传:贬职、废官。下列各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臣不愿与诸君 与:加入 |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拉出 |
C.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 游兵:游动出击 |
D.以给汉王食 食:食物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彭越“智略”的一组是( )
①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②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③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
④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⑤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⑥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面对“泽间少年”及其众人,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来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 |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他以往来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十多万斛。 |
C.刘邦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以“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拒绝。刘邦为了调集人马,只好采用了张良的“捐地许人”的策略,最后灭了项籍。 |
D.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后又由于吕后设下圈套,并进“诛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2)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译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
B.而闻者彰彰:清楚 |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
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至千里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 |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 | 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
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C.此世所以不传也 |
D.得璧,传之美人 |
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B.无备则制于人 |
C.古之人不余欺也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C.吾未见其明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
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