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硃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书持不可,请讨之,□政府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帝曰:“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虽诸辅臣莫敢望。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屡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卒。赠太傅,谥文襄。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帝遣大臣,不如书言。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及法司谳上无异词,帝重违书意,特减鉴死遣戍。其他庇陈洸,排费宏,率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选自《明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逾度赉:赐予
B.守仁教之延:邀请
C.书心弗也善:善良
D.帝遣大臣按:考查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书持不可,请讨之,□政府忤
②甫闻命□卒
③发卿赃私,□劾卿故入鉴罪
④而书时已得幸,□命逮鉴入京再讯

A.①则②以③因④乃 B.①与②而③因④乃
C.①则②而③为④以 D.①与②且③为④因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B.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C.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D.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发生日食、地震后,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朝廷内外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
B.嘉靖时期闹饥荒,席书奉命到长江以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来供应难民,能够保全自己活下来的人不计算在内。
C.席书生病后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没有准许。后来世宗还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赐他一处住宅,并且让他和从前一样支取官俸。
D.知府宋卿判李鉴死刑属于量刑过重,所以世宗免除了李鉴的死刑,改判为发配充军。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
②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席书“遇事敢为”的两个事例。(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正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4.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穷乏,家无余财振:振作

B.

吏误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

C.

访复以舟师湘城造:前往

D.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悦服:愉快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家庐江寻阳焉--弘阵乱突围而出

B.

时有访同姓名者--贼战,斩首数百

C.

轶将周广烧城应访--访作长岐枨距之

D.

弘大掷宝物城外--又破之,奔临贺

3.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

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

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

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

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

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

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C. ②⑤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
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译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⒐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1.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 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2.

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

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

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

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

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

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