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共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了2020年后各自的行动目标,并表示将共同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于2015如期达成协议,以及加强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合作。美国媒体对此予以积极评价,称中美在北京亚太经合会议期间,在投资、贸易等多个领域明争暗斗,最终在减排方面找到共同点,实现了重大突破。
材料二:11月10日晚,在“水立方”举行的2014北京APEC领导人会议欢迎晚宴上,各经济体领导人统一穿特色中式服装亮相。这套被称为“新中装”的中式服装一经登场,立即让世人眼前一亮。在APEC领导人会议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新中装” 具有中式的鲜明特点,很好地贴合了会议的主旨,将时代元素、发达的西方服饰文化和工艺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得到了各方高度的评价。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知识,分析回答我国应该奉行怎样的对美外交政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回答发展我国文化应从“新中装”的成功中获取哪些有益启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维护主权国家的统一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的途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蓝图。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导下,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国务院将于2016年3月向全国“两会”提交“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经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将作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正式对外发布。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将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所其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必要性,并请在劳动者的角度就如何参与创新、创业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冶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H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材料一:截止2014年底,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1/3,稳居世界首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品牌建设、人力资源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材料二:《中国制造2025》非常重视发挥机器人的作用,强调要增强我国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D市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有的工厂在“智能工厂”建成后,所需要的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产水平来计算,则需要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2)联系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机器换人”对劳动者的影响。
(3)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材料一

项目
时间
GDP增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消费对GDP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
2010年
10.3
43.24
50.9
50.9
2011年
9.3
43.0
51.6
51.00
2012年
7.7
44.7
51.8
52.20
2013年
7.7
46.1
50
51.70
2014年
7.4
46.8
54.4
52.30

注:①2003—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属于高速增长。
②GDP年均增长8%左右为中高速。
材料二:新常态下,挑战增多,J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消减256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567万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全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
材料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自己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鲜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J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2)结合材料三,从我国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如何构建我国政治新常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贫工作关于贫困地区百姓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而且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全国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在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材料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浸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并说明应该如何搞好扶贫工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从政府权力行使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