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作答。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                (2)怀民亦未                 
下列与例句“潭西南望”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默识之 B.辇致之 C.人不知不愠 D.尽力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填空。
【甲】文中实写游鱼,实际上是从侧面写出了潭水      的特点。
【乙】文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全篇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   
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两人夜游的      ,为写景作铺垫;之后集中笔墨
描写景物,结尾部分借景抒怀。
柳宗元和苏轼在写作以上选文时,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抒发愤懑,但当时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试作比较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

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鸽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C.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峰回路转

回:挺拔

②太守自谓也

谓:对……说

B.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C.①泉香而酒洌

洌:清

②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

D.①而乐亦无穷也

亦: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不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竿取之。麂行草葬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实,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jié:同“洁”。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

②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2)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孟子》

[注释]①污君:坏的君王。②佚:散失。③悯:愤懑。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此之谓大丈夫。

②柳下惠不羞污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