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
|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
|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
|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
|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
|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又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
|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
|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
|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
|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种子总是有的
沈乃文
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包涵的内容接近于今天流行的文献学。
古人强调读书,强调博学,此后才是研究问题,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
中国历史悠久。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区别各种本子及其优劣,形成了版本学;比对各种本子的内容异同,从而判断和确定原始文字,形成了校勘学;统括各种书籍和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目录学。三项学问都产生于汉代,按今天所知,皆发端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
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是互通的。校勘学要汇集各种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学。版本学要辨别版本优劣,手段又离不开校勘学。统观各种著作及众多版本,揭示学术的渊源和发展,表明版本的继承和改变,则综合于目录学。
历代学者为了学术上的弃伪求真和理清脉络由来,竭力探求古书的真貌与流变,因而无不要求兼通三项学问,传统的藏书家也是如此。然而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
由于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了从读书以外的角度,专攻一个部分的旁支。清嘉庆间学者洪亮吉在其《北江诗话》卷三中曾分之为五类:即“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辨其板片,注其错讹”的校仇家,“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的收藏家,“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的赏鉴家和“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掠贩家。这可以看作是清代中期的通行看法。进展到当代,旁支不仅旗帜林立,而且各自蔚为大国。比如,在版本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书史、书籍制度史、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等等专科。在校勘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古籍整理、文献史、编辑史等等专科。在目录学知识范围内,不仅旁出了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史等专科,更与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等大型学科相融合。旁支声势浩大,领域不仅与版本目录学相混淆,如出版史和版本学,而且使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称为文献学或古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在传统上以考据学为主流,与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相一致。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而逐渐落潮。而一直畅行西方的,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近同的研究方法,以视野广阔,注重思辨,力成一家之言为特色,随着与西方交流的日益扩大,受到国际承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留学西方人士归国后发挥作用的日益广泛,已成当前主流。
当今的世界,又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旁支喧宾夺主、考据旁落、计算机代庖,都是当前版本目录学所面临的,与此前二百年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客观地讲,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不仅有衰落之势,而且有生存发展的危机。
纵然以上种种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版本目录学的两千年历史,仍然乐观地认为,读书种子①总是有的,前贤的心血尚待总结,读书的学问也不会到此为止,版本目录学的传统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因此,版本目录学应该正名,应该复兴。
【注】读书种子:比喻累代读书之人,如种子相传,衍生不息。(《辞源》)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再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 过程中的增删改动,经历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窜乱和遗失,因而就形成了内容幷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
| B.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喧宾夺主的旁支,如:考订家、校仇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 |
| C.今天流行的文献学是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变的称呼。 |
| D.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但其视野不广,难以得到国际承认而日渐衰落。 |
E.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预示着传统的版本目录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它包涵了产生于汉代的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 |
| B.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版本目录学也不例外。 |
| C.当前版本目录学因面临着许多蔚成大国的旁支影响以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了衰落之势。 |
| D.中国古代的学者要求必须兼通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这三项学问方可称为读书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这些传说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在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这些传说中的人”所指的一种人是( )
| A.“以思想与强力称雄”的人 | B.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
| C.毕加大佐与蒲尔民族 | D.不幸的人们 |
下列表现不属于“这些传说中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 A.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蹉跌而不改初衷 |
| B.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 |
| C.既有顽强的毅力,更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
| D.汲取名人的勇气做自己的养料,心灵得到求助而走向成功 |
侧重表现“内心为之碎裂”的一项是( )
| A.在悲惨的命运之中不能成功 | B.贫穷与疾病缠绕自身 |
| C.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 | D.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与“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 |
| B.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 |
| C.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 D.打开窗子吧! |
不是造成“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的原因的一句是( )
| A.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
| B.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
| C.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
| D.人类喘不过气来。 |
结尾把“自由”与“英雄”放在一起,对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是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的斗士,他将自由与英雄连在一起。 |
| B.欧罗巴空气重浊,自由受到限制,英雄要担当患难,不能缺少自由。 |
| C.凡英雄总与自由相关,没有自由就没有英雄,自由与英雄同在。 |
| D.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伟大的心灵,就不能在患难中进行超人的奋斗。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
|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
|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
|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
|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
|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
|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
|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
|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
|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
作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
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想到埃及和南美的著名金字塔,而近来在欧洲也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06年4月1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开始了被认为是金字塔的巨大丘陵的发掘调查工作。据说,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的这个丘陵,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在这个海拔差不多的丘陵,其中的维索奇卡之丘,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其45度倾斜的四个角具有完备的金字塔形状.专家从人造卫星摄影的照片中发现,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高地。
指挥该项发掘调查工作的是研究南美马雅金字塔长达15年的当地民间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他指出,维索奇卡金字塔丘陵因为风化严重,所以其原形才没有保留下来,因它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所以,其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在奥斯马纳吉奇的指挥下,在对“太阳金字塔”的发掘中很快就发现了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石板堆积成几层,石板被研磨过,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而且,在丘陵底部附近,还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地道。据推测,这个地道把3个丘陵连接起来。当下到这个地道差不多250米时,地道由于塌陷被堵塞。在调查中还发现地道里有巨大的沙岩,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欧洲考古协会会长安尼•哈丁认为:“它们完全是自然的东西”,并否定金字塔之说.长期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进入现场考察后却对“太阳金字塔”之说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丘陵的基础部分”正对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且“发掘出的石板由人上研磨过”。另外就是“在堆积的石板之间有白色物质”.据说,这与用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很相似.随后,巴拉卡特博士还在附近调查了另一个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在普塞维卡之丘下)并认为丘陵两侧面的阶梯状构造是人造物.
据说当地已接受埃及金字塔研究权威扎西•哈瓦斯的建议,开始组织更专业的考古队进行发掘。众所周知,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那么,这次在波黑发现的所谓金字塔,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呢?中世纪的维索科,是波斯尼亚的首都。据说,公元2世纪,由波斯尼亚王建造的城堡就在这里.
近年,德国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果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大约在7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迁入维索科.据当地的传说,在上古时代,丘陵的周围已经存在着高度的文明了,但由于洪水而崩溃了.包括“太阳全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之丘,也许就是那个消失的古代文明的遗迹吧.目前,“太阳金字塔”作为UNES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候补名录也被列入调查项目之中。
(选自《奥秘》2007年第1期)下列有关文中“太阳金字塔”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B.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指出,维索奇卡之丘之所以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其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
c.“太阳金字塔”外壁覆盖有被研磨过的巨大石板,石板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
D.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肯定“太阳金字塔”之说,并认为“太阳金字塔”的粘合物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相同。下列不符合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调查发现的一项是
A.在丘陵底部附近,人工挖掘的地道把附近的3个丘陵连接起来。
B.丘陵底部附近地道里的沙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c.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堆积成几层,而且石块被人工研磨过。
D.维索奇卡之丘45度倾斜的四个角因风化严重其金字塔原形没有保留下来。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对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一说产生了冲击。
B.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对“太阳金字塔”发掘调查工作已经开始并且有了一些发现。
c.维索奇卡之丘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商地,其中之一被称为“月亮金宇塔”。
D.包括维索奇卡金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丘陵是已经消失的上古时代古代文明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