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通货膨胀的道德后果
茅于轼
通货膨胀的利弊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讨论得相当透彻了。然而经济学家的视野往往只限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其他社会后果。我认为“通胀”的一个严重后果是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一点往往为经济学家所忽视。
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你在银行里存的钱以及你口袋里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这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一位俄罗斯的退休女科学家抱怨说,她和家人辛苦一辈子积蓄的钱存在银行里,原先够花几十年,到死也不会愁缺钱花,可是通货膨胀使他们存的钱只够买一千克香肠。她的不平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个城市的劳动者遭受如此不公平的损失,一个很自然的反应是感到他有权利向社会索取所损失的财富。一个人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然而又没有任何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这个补偿时,就会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因为他的社会对不起他,他丝毫不欠社会的情。当社会中这样想的人很多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大大降低,关心社会公德的人减少,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其后果是极严重的。
即使通货膨胀率还相当低,不会出现在俄罗斯发生的那种情况,但它对道德的腐蚀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社会学家曾创造过一个名词,称作社会贴现率,它和经济贴现率有相似的含义,只不过把人们对未来金钱贬值的意义推广到一切未来的事物。经济贴现率越高,未来的一元钱在今天的价值越低,因而越不值得重视。贴现率上升意味着未来的盈亏没有意义。类似的,社会贴现率上升,意味着将来的金钱盈亏没有意义,只有眼前才是值得计较的。于是人们将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这同样将构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造成不顾子孙后代,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的死囚型生活。社会贴现率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经济贴现率,它又直接与通货膨胀率相关联。
通货膨胀是对所有权的慢性侵袭。近几年来人们对所有权讨论得很热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确立牢固的所有权在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一切侵犯所有权的政治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都是严重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
通货膨胀使工薪阶层受到的损害最大。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如商贩、在企业内工作的职员,受到的影响就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的环境下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会降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没有被正确估价。由于责任感淡薄,政府对自己的干部的控制力降低,严重时干部会寻求第二职业,甚至收受贿赂,使整个政府的工作效率受到损害。事实上通货膨胀正是由政府收支得不到平衡而引起的,政府必定努力削减支出,所以干部的薪金往往不能随物价水平而调整,然后政府收支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所以通货膨胀处理得不好,有一种自我加剧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在社会上有示范作用,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觉悟。
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它确实存在。也正因为无形,大家对它的危害往往估计过低。
(摘编自《晚报荟萃》,有删改)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的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你所拥有的钱的购买力降低了。 |
B.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认为社会欠了他的债,他理应得到补偿。 |
C.通货膨胀会使人产生一种愤怒的心情,进而寻求各种机会去讨回失去的财富,甚至认为触犯法律也是正当的。 |
D.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大降低,犯罪率上升,社会的安定性被破坏。 |
下列表述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的利弊虽然是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经济学家对此已经达成一致了。 |
B.社会贴现率上升,会使人们变得不顾将来、只顾眼前,失信毁约都变得无所谓。 |
C.强行没收私人财产,以低价收购百姓的贵金属,更换币值同时又限制每人以旧币换新币的数额等行为都会造成经济上严重的不良后果。 |
D.通货膨胀对于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支出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而浮动。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货膨胀不管高低,都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腐蚀作用,造成不良后果。 |
B.社会贴现率主要取决于经济贴现率,同时还与通货膨胀有关联。 |
C.如果政府官员在“通胀”环境下的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所产生的后果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 |
D.因为通货膨胀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人们对它的危害往往是无法估计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知本家”还是“资本家”
初见袁隆平,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瘦,个不高但精神好。
“过完80岁生日之后,我有一个理想,就是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理想,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名校。”在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上,袁隆平对记者再次重申理想,其中超级稻亩产千公斤的理想,他在多个场合说起。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记者的诸多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总是能省则省,不能省的话就一句带过,但是谈到超级稻,话匣子就合不拢,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扔出来,不管在场的人懂不懂。
“我们正在向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进军。按照计划到2012年实现亩产达到830公斤目标,到2015年实现亩产达到900公斤目标。现在看来,两年之内实现亩产830公斤的目标没问题。今后再努把力,争取提前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言之切切,足见对水稻研究情深。
梦想在变,从50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同样,从杂交稻到超级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辈子干一件事,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饿起来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切身的感受,支持他数十年在湖南一个偏远山区从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他领衔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袁隆平说,如果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技术推广开来,将养活约2.2亿人口。
从来不管隆平高科的股价转变,从“知本”到“资本”
袁隆平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但有个第一恐怕从来不曾有人想过——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
截至10月9日,隆平高科收盘价为16.73元,在其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
按照隆平高科最高价47元计算,袁隆平持有的400万股的最大市值为1.88亿。更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
他列举了自己的收入: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
至于股价:“我从来不管这个事。”他的回答简短且干脆。
说起隆平高科的创立,“刚开始我是坚决不同意的,我又不是生意人!”。他说,今天说袁隆平涨了2分钱,明天说袁隆平跌了2分钱,不好听。
但后来基于两点,他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我的理想是让超级稻走出国门。”于是有外国公司找上门,说他们出钱,占大头,袁隆平觉得划不来。
“品种是我们的,技术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什么都是我们的,凭什么你占大头?”
其次,1999年袁隆平69岁。“一般到70岁,就不能当首席,科研经费就没有那么多,隆平高科说可以每年给200万的科研经费,我说可以。”
就这样,有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出任名誉董事长。
这样从“知本”到“资本”的转变,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范例。
日前,武汉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提出院士作为领头人每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
让院士带领一个产业的发展,他认为“这个是对的”,因为经济要发展,新兴产业会带来动力。
澄清“家里有六七辆车”花钱不挥霍不浪费
因为“千亿”身价,他被冠上“名誉富豪”的称呼。
“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袁隆平抛出他的财富观。
而发生在袁隆平身上与“钱”有关的事,都被作正面教材宣扬。
其一是喜欢15元的衬衫。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对金钱的看法,袁隆平曾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其二是去年七月,袁隆平院士被市民发现在2008湖南车展上,为给老伴挑选座驾,有报道称,袁隆平“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欲买第八辆车。
虽然议论一边倒地表示支持和理解,但袁隆平还是在武汉给予澄清:“没有的事情,就是当时陪着老伴去车市逛逛,不知道为什么被传成那样。”
“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最朴素的道理最珍贵,这点在袁隆平身上体现明显。
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我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
而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在做人上,他对青少年的期望是:公字多一点,私字少一点。
他现在大量的工作还是在试验田里:“我基本上每天都去,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都去。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任务。”
“现在有少数人搞学术腐败,就是名利心、享乐心太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到头来害人害己。人还是踏踏实实的好,一个人越是出名就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夹着尾巴做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宽,地才阔。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在多个场合说过这个梦想。
不管有多少光环,有多少身份。他说,他始终是一粒潜伏在农田里的种子……
( 选自《大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1930年9月7日-),江西九江德安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等。
②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袁隆平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时刻关心人民,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
B.袁隆平的梦想在变,他培育出了亩产500公斤、83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
C.袁隆平,数十年埋首田间,潜心科研,攻克难关。在对抗贫穷和饥饿的征途上,他 永不停步,即便耄耋之年,仍壮志不改。 |
D.袁隆平拥有的隆平高科上市后,其最高股价达到47元。有一份来自某评估机构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超过1000亿元。他创造了“知本”到“资本”的奇迹。 |
E.袁隆平认为,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泊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花钱,不奢侈不浪费。“越出名越要夹着尾巴做人”,也突出了光环下的袁隆平自我保护意识强。
(2)本文主要表现袁隆平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袁隆平是“知本家”,还是“资本家”?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有着怎样的财富观?他的这种财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城市人的压力阅读答案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
B.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
C.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
B.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
B.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
C.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绿染戈壁
粱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羞。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渣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乡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t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跋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
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
C.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
D.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
E.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只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哪里会想到会树木成林,编延成片,泽被后世。
(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灯
汪曾祺
(1)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 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2)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3)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暖昧的希望。
(4)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5)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6)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毙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7)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8)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9)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10)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11)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12)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13)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一一咕,鹁鸪鸪一一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昕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14)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15)她死了。
(16)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17)从锁着的房门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
B.孙小姐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
D.(13)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爰。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