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
| A.鲁国的官办学校 | B.儒家讲学的场所 |
| C.最早的官办学校 | D.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 B.提倡人人平等 |
| C.反对封建礼教 |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 A.人性本善 | B.格物致知 |
| C.心即理也 | D.致良知 |
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
|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
|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存天理,灭人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