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怀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C.宗教改革时期的改革家 | 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里有这样的记述:“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的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以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出现这种“严酷时刻”的根源是
A.“左”倾错误的泛滥 | B.自然灾害频发 |
C.社会财富的极度匮乏 | D.长期的战争破坏 |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会被看作是疯子。”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 B.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C.材料的作者认为必须打倒皇帝 |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下列对这一记载的评述,正确的是
A.人们心目中,贫富贵贱的差别在服饰上的体现已经消失 |
B.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习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
C.同光时期,革新之风盛行 |
D.女性解放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由此看来,乾隆帝和清朝官员
A.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大大放松 |
B.在对西藏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上存在分歧 |
C.尊重西藏地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
D.主张加强对西藏的经济开发和建设 |
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商业发展的素材。例如张籍的《贾客乐》描绘“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的《庄居野行》描绘“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皆去作商贾。”出现这些诗句的原因是
A.唐诗的题材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繁荣 |
C.商品经济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
D.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