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 实 |
结论 |
| A |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 再生产 |
| B |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指人伦物理)矣……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 立关系 |
| C |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 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 D |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人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 |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 市场 |
唱响强军战歌,凝聚强国力量。一首军歌中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该军歌的名称是()
| A.《国民革命军军歌》 | B.《新四军军歌》 |
| C.《八路军军歌》 | 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
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先后问题 | D.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问题 |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 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
|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 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 B.“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
|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
| D.“匠有常主,记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