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革新推动着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更多也更深刻。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1915年9月《敬告青年》
材料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些共同特征的思想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倡导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分析材料三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唐三省六部分工图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4分)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4分)
(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目遍布东印度群岛……
材料二马克思曾说: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其卑鄙的利益的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的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指的是什么?“社会革命”指的是什么?这种“社会革命”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请回答:
(1)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材料一、二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并加以论证。
(2)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即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情况。说明他分类执行的标准。判断古希腊著名城邦国家雅典践行的是哪一种政体?
谈谈你对材料三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