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三元(杂)剧自文章上言之,尤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又曲中多用俗语,故宋金元三朝遗语,所存甚多。辑而存之,理而董之,自足为一专书。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
 时代风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风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杂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杂剧盛行的经济根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清初)知识界探讨明亡的深层原因,认为“宋明虚文日多,实学日衰,以诵读为高级,以政事为粗豪”,黄宗羲指出学问必须以“六经”为根底,应关心国计民生。
 (1)材料一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
代中国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选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如何从政治制度层面实现这一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指出唐代的哪一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国家存在什么问题。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方案在当时的可行性。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思想主张的概称。
 材料三: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有何特点?出现这样的历程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