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
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求 好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②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活品质呢?

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④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

⑤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⑥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品质。

⑦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⑧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是生活品质。

⑪人人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可能的最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⑫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⑬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名字。

⑭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⑮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⑯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文/林清玄,有删改)

(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生活品质”,你的认识是  

(2)第③④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将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文意贯通。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中 国 花 语

①在西方,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给母亲献上代表祝福的花﹣﹣康乃馨。康乃馨作为母亲花,是西方的花语。而我们中国也有母亲花,其名为萱草,又叫“忘忧草”,食用时名“金针”。

②大家知道为什么“萱草”代表母亲花吗?《诗经•伯兮》里有诗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可以让人忘忧。“背”就是“北堂”,“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就是母亲居住之所,代表母亲。古时游子要远行,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于是后世就把“萱草”当作了母亲花。

③玫瑰在西方花语里代表爱情。但中国花语里,象征爱情的却不是玫瑰,而是桃花。桃花象征春天、爱情和美丽的容颜,《诗经•桃夭》就是一首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尽了人与花的夺目光彩

④很多国家都有国花,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樱花,英国的玫瑰……中国的国花,很多人都认为应定为牡丹。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沉香亭前及骊山行宫等处栽植红、紫、浅红、通白等各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牡丹的特质一为高贵,二为大气。难怪刘禹锡写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⑤除此几种,中国还有献给老师的花与献给医生的花,都是杏花。杏花与老师相关可追溯至孔子,相传“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就是环植杏花的高台。而杏花与医生关联则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医生董奉那里,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而不收钱,只要求重病痊愈者栽杏五株,小病痊愈者栽杏一株,仅仅十年时间,当地已经栽了十万余株杏树,蔚然成林……所以后世医家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⑥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所以,在中国花语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莲花被称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中国人爱花,爱的是神韵。

(文/常小仙,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椿萱并茂”(椿,椿庭,父亲的代称)这个词语的意思:  ;说说医家常以“杏林中人”自居的原因:  

(2)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一句中的“大约”可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本本子放到青铜面前:“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他看了看葵花,又掉头看了看奶奶、爸爸和妈妈,然后又看着葵。

青铜面对葵花递过来的笔与本子,却向后退着。

葵花就拿着笔与本子,一步一步地朝他走去。青铜掉头跑出了门外。葵花追了出来:“哥哥!”青铜不停地奔跑。葵花紧紧跟在他身后:“哥哥!”

青铜回过头来,用手势与眼神说着:“不!不!我学不会!我学不会!”

“你学得会!你学得会!”

青铜继续往前跑去。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

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

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

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

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

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那时,他仿佛不再是哥哥,而是弟弟,而葵花不再是妹妹,而是姐姐。

太阳在落下去、落下去……

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

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落一一落下去……”

树叶像蝴蝶落在草丛里,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太阳落下去了。

地上的字也慢慢地熄灭了。

“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

青铜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摇了摇头:“我们今天不学了。”

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又教他:“月亮一一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太阳落下去了一一月亮升上来了一”

从此以后,青铜将葵花所教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看到牛,写“牛”。看到羊,写“羊”。 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五章金茅草,有删改)

(1)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是  

(2)故事是以青铜的情感变化为序展开的,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一惊愕激动一  一愿意学一  

(3)青铜是一个哑巴,他性格的哪些方面是你喜欢的?试从文中举例印证。

(4)简要赏析“月亮升上来了。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青铜的识字经历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请列举具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世外之地的静美、悠然,契合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击中了历代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贩夫走卒的心灵。

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笔下,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事。

陶渊明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

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生活悠闲自得。刘玄德三顾茅庐,似乎走入“桃花源”。《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是神话世界中的

“桃花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女性,在这里没有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

(根据刘黎平《<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改写)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的解释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无论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的心里都有桃花源情结。。

B.桃花源情结的外在表现形式﹣﹣桃花源式的乐园从来是富有神秘色彩,且模糊隐约的。

C.桃花源情结的内在核心是憧憬生活宁静,追求精神安平。

D.中国古代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不同程度地有桃花源情结的体现。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桃花源式的乐园在陶渊明笔下还是“半成品”。

B.神秘、幽美、宁静是桃花源式乐园的基本特点。

C.《西游记》中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D.曹雪芹笔下的“桃花源”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

(3)下列古诗词名句中没有体现桃花源情结的一句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鲁山山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填入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能够总括这段内容且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B.有“好汉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还有“神仙桃花源”。

C.有“英雄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还有“儿女桃花源”。

D.有“神仙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还有“英雄桃花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老师自

报姓名

老师为

“我”治伤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师生养

蚕网丝

“我”的心

理感受

新奇

高兴

难过

(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陈忠实《蚕儿》)

②“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