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麦 子
⑴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
⑵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⑶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⑷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捕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的落马,前面的道路越越窄,我这个佼佼者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法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⑸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竟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在高三时会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就算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⑺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⑻这就意味着四年学费,再加上其它费用,就需要六万六千元。六万六千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家庭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须的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三千元,那么六万六千元上大学的费用就意味着二十二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的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手握着录取通知书却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⑼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儿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的血汗钱啊!
⑽到上海这个大都市,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有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没有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
⑾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里成双成对的男女,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我有一天毕业,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市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⑿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两千元左右的工资,也许你认为这点儿钱只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说,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气、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儿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⒀我继续努力,我考研,我成功了!
⒁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经有三年工作经验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的神色。
⒂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⒃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啊!
(摘自:中华英才网 有删节 )作者说“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出“我”与“你”的“天壤之别”。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采用这种人称叙述的好处。
文章第14段写了“我”的同学的一个案例,结合全文看,有何作用?
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作者18年的奋斗,难道仅仅是“和你一起坐在一起喝咖啡”吗?请结合文章主旨,联系现实,说一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飞机的隐身术
雷达可以准确测定千里之外的目标,有“千里眼”之称。雷达探测的原理是设备把电磁波辐射出去,然后根据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发现目标。飞机要实现雷达波隐身,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也就是说,要么吸收掉入射的雷达波,要么改变目标的反射特性。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军事上有个专门术语,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目标的RCS是衡量雷达目标反射电磁波大小的一个物理量。一般来说,目标RCS越小,表明雷达接收的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目前,提高飞机雷达的隐身特性,降低其RCS的手段主要可归纳为4种,即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这几种技术往往被综合运用。
外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以降低目标的RCS,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研究表明,要获得较低的RCS,飞机应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机头截面要小;机身应尽量减少有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和圆筒式锥形表面;应避免尖锐边缘、陡角(如机身和机翼转折点)和看得见的腔体(如发动机进气道);发动机应埋入结构内部,进气口和尾喷口必须经特殊设计;采用大后掠角机翼、V形双垂尾以及翼身融合的外形布局。
材料技术,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其RCS,“迷盲”对方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这里所说的吸波材料是靠雷达波在材料中感生的传导电流,产生磁损耗或电损耗,以衰减雷达波,进而减少目标的RCS。这些材料包括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炭黑、陶瓷电解质和铁氧体等,它们可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引入飞机的表面涂层中,也可以直接加入到橡胶、树脂等高分子粘合剂中,制成具有隐身性能的复合材料板材或飞机结构。据报道,美国F-117A飞机的表皮涂层中就使用了至少6种以上的吸波材料。
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一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在机身上适当地“开口子”或“拉槽”,人为地产生一些“谐振腔”,这些谐振腔会在入射波的激励下自动产生一抵消入射波的附加波:另一种做法是通过飞机内部的专门装置来产生附加波,该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反射)电磁波的分布相同,幅值相等,但相位相反,因而附加波和散射电磁波可以相互抵消。
等离子体是由电子、正负离子、中性气体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混合而成的物质,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的第四态物质。等离子可以通过专门的等离子体发生器来产生,也可以通过物体表面涂敷放射性同位素来产生。不管何种产生方式,只要飞机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足够电离密度和厚度的等离子体,雷达辐射的电磁辐射就会有一部分被等离子体吸收,另一部分则在等离子体层中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有效反射。这就是所谓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各中对“飞机隐身术”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常见的飞机隐身手段有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四种。 |
B.利用外形技术隐身,就是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以降低目标的RCS,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来达到包身效果。 |
C.利用材料技术隐身,就是采用吸波材料,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飞机截面来达到隐身效果。 |
D.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就是利用等离子体吸收电磁辐射和使电磁辐射发生绕射,或改变传输方向而不产生反射来达到隐身的技术。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飞机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是解决飞机隐身的核心问题。 |
B.机头截面小、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是飞机获得较低的RCS两个重要因素。 |
C.利用专门装置产生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而实现隐身技术就是阻抗加载技术。 |
D.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所有隐身技术中最好的。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材料制成的飞机,体积越小,其截面也就越小,隐身效果也就越好。 |
B.综合运用各种隐身技术的飞机更能达到隐身效果。 |
C.如果利用阻抗加载技术隐身的飞机发出的附加波的空间分布与飞机周围散射电磁波的分布不相同,幅值不相等,相位相同时,飞机就达不到隐身效果。 |
D.由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美等国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隐身飞机的问世应该不再是梦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 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 |
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历史悠久,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
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漆器屏风、攒盒、出土文物复制品、漆画艺术品等,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还有用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做成的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漆画有油画、山水、写意等许多画种的风采,而又区别于其它画种。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成都漆器艺术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开始成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故而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成都商业街、金沙遗址、羊子山古墓等处出土的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朝鲜平壤王盱墓、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饱""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在五代时,成都的金银镶嵌漆器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的棺、椁、册匣、宝录、镜盒等漆器极其华丽精美;在明清时期,成都是全国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产地之一,其中清末设在皇城后子门的劝工总局开办各种工艺工场,为成都漆艺培养了一批卤漆匠师;在民国抗战初期,成都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等三条街是专门生产、经营成都漆器的场所。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成都漆器,在其工艺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跟中国其他的漆器流派一样,经历过多次技术革新。西汉时期,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质填成花纹的堆漆法等。唐代中国漆艺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纹的堆漆。明清时期,成都漆器的种类达到14类,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技艺的创新能力。
成都漆艺作为中国漆器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以其历史悠久和工艺独特而享誉海内外。现在,成都生产漆器工艺品的主要厂家是成都漆器工艺厂,正把传统的成都漆艺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更宽广的市场。下列关于成都漆艺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漆画的水平很高,有暗花、隐花、描绘等技法,其画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 |
B.成都漆器工艺精细,保存长久,雕花填彩在国内漆艺中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蜀地风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
C.因为四川盛产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所以成都成为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 |
D.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塑料胎、麻布脱胎、纸胎、木胎等产品,其产品造型工艺精巧、美观大方。 |
关于成都漆艺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漆器艺术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的成都地区,一直发展到今天,而且还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
B.在五代时,成都漆艺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工艺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的棺、椁、册匣、宝录、镜盒等漆器极其华丽精美。 |
C.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贵州清镇、平坝以及蒙古诺音乌拉、古乐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汉代精美漆器,它们就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的佐证。 |
D.明清时期的劝工总局开办各种工艺工场,为成都漆艺培养了一批卤漆匠师。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无疑是成都漆艺取得辉煌成就的必备条件。 |
B.成都漆艺起源早,又经过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才逐渐成熟而走向辉煌。 |
C.成都漆艺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而且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
D.成都漆艺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的努力分不开,与不断的技术革新分不开。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在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
D.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
E.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简要阐释第(14)段“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一句的含意。
(2)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应用美术”这个名词表示制作色玻璃、珠宝盒、插图稿本,以区别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些小型艺术中,哥特艺术的成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中世纪晚期,富商在生活方式上与贵族竞争,他们保护和资助艺术的发展,促使手工艺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色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他们由铅丝连接起,这些铅丝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整个画面的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选自《新约》或《旧约》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人物姿态尽可能用粗线表示,使画面清晰明确。背面也是平面的,并不表示深度。
建筑的图像通常在小立柱上的尖拱中表示出,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是程式化的,表示为一系列波浪形的条纹。制图极为精细,连最细微的部分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尽管这类作品一般供人们从远处欣赏,但其精致与优美却与当时的插图稿本不相上下。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互相配合,色彩和谐,从而使哥特式色玻璃“焕发出宝石般的色彩”。
当时,金匠制作的珠宝同样受到珍视。这项艺术的发展,不能光用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解释。对中世纪的人们说,材料的珍贵象征着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个时期大多数珠宝都是供宗教使用的,包括圣餐器皿——圣杯和圣饼盒——盛放圣人遗骨的圣骨盒及圣体匣。许多大教堂和修道院都以拥有这类金银器皿而自豪。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和拱扶垛,以及对垂直性的普遍强调,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珠宝制造者,他们常常把圣骨盒和圣体匣制成小型的建筑形式。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工艺品是凡尔登的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它由橡木制成,像大型的长方形教堂,有中堂和两排走廊,前者比后者高。外部装饰有银质镀金的浮雕,忠实地再现了大教堂的外观特色。较长的一边装了由小立柱支撑的拱,如中堂的拱一般。每个拱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
和色玻璃制造者的艺术一样,插图绘制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初期,插图都画在手抄本羊皮纸上,末期,绘制者开始作书籍插图,这些书相比《圣经》和《福音书》要小得多,也更易于处理。其中有祷告的诗篇、赞美诗集、祷告文书、祷告用的小册子或私人使用的弥撒书。
在书或章节开首的大写字母是纯粹装饰性的,后发展到常常在书页的四周画上线条型的阿拉伯式图案。另一些占满整个篇幅的插图则直接讲述一个故事,以说明文字的内容,有时只有一张画,有时则在一页上画满了一系列连续的场面。每个场面周围,装饰着四角形的画框,再加上那鲜明的色彩,就使这些书页看上去像色玻璃。与色玻璃一样,彩画的式样也不表示深度,是平面的,通常在金底上精细地画出风姿高雅、穿着华丽的人物。对中世纪的人说,这种丰富多彩的插图、鲜艳夺目的色彩、金光灿灿的装饰,就和珠宝一样,都显示着书籍内容的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然而,插图画的主题并不总是宗教性的。《极丰富的祈祷》即描绘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其他场面。
(刘杰《浅谈哥特艺术之应用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删改)下列关于色玻璃、珠宝、插图三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玻璃、珠宝、插图是相对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的小型艺术。 |
B.这些艺术品,材料珍贵、制作精致、色彩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
C.这些艺术品在应用上都有着宗教层面的价值。 |
D.色玻璃、珠宝、插图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富商们的保护和资助分不开。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色玻璃上的故事场面自《新约》或《旧约》,是为了起到教育虔诚信徒的作用。 |
B.色玻璃上的图象优点是制图极为精细,缺点是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用程式化的波浪形的条纹表示。 |
C.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及珠宝器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都促进了珠宝艺术的发展。 |
D.插图画的内容多属宗教性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也都可以成为插图画的主题。 |
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并不表示深度,这既是色玻璃的特点,也是插图彩画的特点。 |
B.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的每个拱上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这是制造者受当时建筑普遍强调垂直性的影响的结果。 |
C.书页上的大写字母及阿拉伯式图案可以起装饰作用,而一系列连续的场面可以起叙事作用。 |
D.带插图的书籍比《圣经》和《福音书》小得多且更易于处理,可以说这些书就是当时的“口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