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所见问题集锦之一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邹忌讽谏使齐王欣然接受,如换作直谏效果可想而知。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冠 服:衣服

B.

明日徐公来,视之 孰:同“熟”,熟练。

C.

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私心。

D.

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间:间或、偶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以妻、妾、客的“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来对比齐王的处境,语气尖锐而有力。

B.

邹忌成功劝谏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讽谏艺术,还在于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C.

文章采用“三问”“三比”“三赏”“三变”的“三叠”式结构,层次清晰,有整齐对称之美

D.

文章运用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和朴实的记叙刻画出邹忌善于说理的谋臣策士形象。


【乙】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娜,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怀丸操弹:怀揣弹丸,手持弹弓。

(4)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C.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有人说少孺子说理的方法和邹忌讽谏的方法相同,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常与定计议。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日暮,战罢,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而并进,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

【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B.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C.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D.

建武元年/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而见光武知非常人”与乙文中“登轼而望之”的“而”用法不同。

B.

“禹得效其尺寸”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

“会日暮”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会”含义相同。

D.

甲文中“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与乙文中“一鼓作气”的“鼓”用法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禹和曹刿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与指挥才能,善于选择有利的作战时机,取得战争的胜利。

B.

甲文中邓禹深得光武帝信任,君臣同心建立伟业;乙文以曹刿的镇定自若反衬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C.

甲、乙两文都通过对战争场景和人物对话的详细描写,烘托出战事的紧迫,表现两位将领的果敢。

D.

甲文先写邓禹结交光武帝,向他献策举贤,再写征战有功;乙文所选片段先写交战,后写论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日光下 澈:______

毳衣炉火 拥:______

(2)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______;果蔬草木, ______。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í):喝薄酒。

(4)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

皆可以醉

B.

皆可以饱

(5)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A.夫不能利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B.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无乃失于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D.下以救贫民之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不 可 得 矣 夫 能 行 救 人 利 物 之 心 者 莫 如 良 医

(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曰浮图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而停滀焉。墓不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奇。钜坂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垂垂。固恍如乘槎泛斗牛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①______

墓不在其下

[课内迁移法]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______

龂腭

[成语关联法]精求精

③______

要以秋月为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④______(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3)“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

(4)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6)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