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yǐ):通“舣”,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项羽)指(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垓下壁:安营扎寨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归属
C.项王自不得脱度:估计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③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⑥不忍杀之,以赐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刚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几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优柔寡断、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的形象。
B.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C.项羽面临败亡时,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D.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作者凭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③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言(说人坏话,巴结奉承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派的人)之害公(公正的好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离,通“罹”,遭受)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方正( ) (2)穷( )
(3)信( ) (4)约( )
(5)微( )
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之 让:责备。
B.是时司徒袁逢计 受:接受。
C.壹径入上堂,遂前之 临:俯视。
坐者皆观 属:通“瞩”,注视。
下列画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也? 徐公能及君也?
B.为乡党所摈,作《解摈》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逢敛衽下堂 而大小毛角,无别羊焉
D.壹长揖而已 岂伶人也哉?

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注释:①姁姁(xǔ xǔ):和悦貌。②愿士:谨慎老实之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能我一榻乎?假:借
B.其数而封识之。籍:登记入册
C.君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脱:倘若,如果
D.疑姁姁愿士,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壮烈:勇敢而有气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我不幸疾矣②妆成每秋娘妒
B.①面囊②探石穴,靡计不施
C.①其数而封识之②吏民,封府库
D.①举世混浊,清士见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B.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C.人用是多疑
D.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选出最切合本文写作主旨的一项是( )

A.希望社会上的人崇尚道义,患难相恤,不图回报
B.希望社会上的人以诚相待,助人为乐,继承古风
C.痛感世俗以貌取人,埋没清士,毒化社会风气
D.痛感世俗嗜利忘义,以李疑之事劝谕世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和课文原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5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资治通鉴》题9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辄朝运百于斋外甓:瓦
B.终日敛膝坐危:端正
C.听事前余雪犹湿听事:官府治理政事的大堂
D.后正会正会:正月初一聚会

分别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诸参佐或以谈废事者③自弃也
②如不佃而贼人稻④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

A.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B.两个“戏”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C.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D.两个“戏”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问其故
②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
③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④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A.过分地悠闲安逸,恐怕不能够做成大事
B.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不能做成大事
C.过分地悠闲,只怕不可以承担大事
D.谁悠闲安逸超过你们,谁就很难承担大事
2.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A.倘若是努力工作所达到的,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B.倘若是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即使轻微也一定高兴,慰问后加倍赏赐
C.倘若是自己劳动所得,东西即使轻微一些也一定高兴,慰问后甚至两倍三倍地赏赐
D.倘若是在协作中用力气换来的,东西再少,也在慰问后,成倍甚至两三倍地予以赏赐
3.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A.他管理众务,微服密访,都是这类做法
B.他综合治理,细微周密,都是这一类做法
C.他监督杂物,但作风细密,此类的作风多得很
D.他总理众务而作风细密,都像上述这类情况
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

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
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
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