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白丝翎羽丹砂顶
贾祖璋
①鹤有许多种,最著名、最常见的一种是白鹤。除了羽毛洁白这个特征以外,头顶有一块朱红色的皮肤,因此又叫做丹顶鹤。丹顶和洁白的羽毛互相映衬,显得格外鲜艳。白居易《池鹤》诗“低头乍恐丹砂落”,刘得仁《忆鹤》诗“白丝翎羽丹砂顶”,都指的是这一点。但羽色方面,说鹤洁白,并不确切。因为它的颊、喉、后颈到背部都是灰黑色的。翼羽也有一部分黑色,当它敛翼的时候,这部分覆在背上,遮上短短的白色尾羽,就好像有一个黑尾。
②鹤的长嘴、长颈和长胫,都是生活环境和取食习性所造成的。《淮南八公相鹤经》说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足高而尾雕”,《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都能说明它的适应意义。当然,这里也讲得不够准确,鹤一般栖息在沼泽地带,胫长与涉水有关,而不是栖息于干燥的陆地所造成的。
③鹤休息时,常常直立身体,伸起长颈,向四方瞭望,故有“鹤望”、“鹤立鸡群”等词语。鹤能生活数十年,是一种比较长寿的鸟类,所以又有“鹤寿”这一词语。在绘画上,它与松、竹、灵芝配在一起,称为“松鹤延年”。
④关于鹤的鸣声,《诗经》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野”之句。朱熹注说:“闻八九里。”是说它鸣声响亮,很远就可听到。这有生理根据,因为它的项颈长,所以气管也长。气管又在胸膛里蟠曲几转,增加了长度,像喇叭的管子一样,加强共鸣作用,因此,鸣叫起来,声音就显得格外嘹亮。
⑤鹤的饲养历史,已很久远,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花镜》上说“畜鹤之地,须近竹池沼,方能存久”,这是为了适应它野生时栖息沼泽间的习性。绘画中也常以修竹为背景,既与鹤的修长姿态相调和,也反映了鹤的生活环境。
⑥古人养鹤还注意训练它振翼徘徊,回旋舞蹈,叫做鹤舞。《山家清事》叙述训练的方法:“欲教以舞,俟其馁而置食于阔远处,拊掌诱之,则奋翼而唳,若舞状。久之,则闻拊掌而必起,此食化也。”这正是应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科学上说来,是一则有价值的记载。
⑦鹤夏季在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北方的沼泽地上筑巢育雏。巢形很大,用杂草造成。每次产卵二三个,褐色,有不显著的红色或灰色斑点。《花镜》说:“生卵多在四月,雌若伏卵,雄则往来为卫,见雌起必啄之。见人数窥其卵,即啄破而弃之。”鹤在冬季,南飞到长江流域一带过冬。《风土记》说:“鹤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叶,滴滴有声,即高鸣相警,徙所宿处,虑有变害也。”“徙所宿处”是说它开始迁移。候鸟每年随季节而南北飞行,原因很复杂,把它归结为是由于闻到露滴声而引起的,那就太简单化了。
⑧随着人类的活动区域扩大,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受到砍伐、垦殖或破坏,会影响到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像鹤一类大型鸟类,因为它们生卵少,繁殖率比较低;身体大,食量也大;又因为身体大,目标显著,容易受敌害攻击,也容易给人捕获。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让它们以及其他的珍禽异兽能够很好的繁殖,如设置自然保护区,规定狩猎期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节选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科学小品选读》)
[注]本文写于1962年6月,作者贾祖璋(1901—1988)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段紧扣文题介绍了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指出古代诗歌中相关说法的不确切之处。
B.第③段在说明鹤直立伸颈的习性和长寿的特点时,分别用“鹤立鸡群”和“松鹤延年”等词语加以佐证。
C.鹤的鸣声因存在较强的共鸣现象而显得格外嘹亮,这与鹤的颈项长,气管长且蟠曲的特点有关。
D.鹤的数量少与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人类的破坏有关,还与它体形大、生卵少和生性多疑等特点有关。

E.本文对鹤的生活环境作了细致的描写,对其生活习性作了形象的说明,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生动性。
本文多处引用了古诗文,请分析其作用。
答:                                                                      
这篇科学小品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简要探析。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
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B.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C.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C.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音乐疗法
17岁的托尼·培根坐在客厅的窗边,专注地望着车道。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坐在这个位置上。
他的妈妈苏珊·威廉斯问:“你在等什么呢?”
“音乐疗法。”他语速很快,发音含糊不清。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患有自闭症的托尼和克丽丝特尔·德迈纳面对面地坐在光线充足的房间里。她弹吉他,他敲鼓。
德迈纳是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毕业生,在近4年中一直对托尼进行音乐治疗。她用披头士乐队的曲子《哦布啦嘀》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声、音量和呼吸。她还会让托尼随着《黑鸟》的节奏打鼓,考察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这是所谓音乐疗法的部分内容。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这种治疗方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历史学家、曾经在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工作现任波茨坦纽约州立大学克兰音乐学院院长的阿兰·所罗门说,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是1944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开设的。他说,二战期间,音乐疗法在老兵医院很受欢迎。医生们开始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发言人阿尔·布马尼斯说,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用音乐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伯克利音乐治疗专业的创始人和系主任苏珊娜·汉泽尔说:“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德迈纳2000年从该专业毕业。她说,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还拥有神经病学音乐治疗证书和教育学硕士学位的德迈纳说:“患者感觉到,‘我用我的双手、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使用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我接收让我感觉舒服的东西。’”
托尼的妈妈说,她让孩子参加音乐治疗是因为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沟通能力。她说,托尼和德迈纳一起唱歌时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他更容易与人沟通。她还说:“我认为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大有帮助。”
汉泽尔说,伯克利的学生使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到,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基金会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聆听音乐能够使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摘自2006年7月30日《参考消息》第七版)
以下对“音乐疗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疗法用于帮助各类患者培养从语言到动作等方面的技能。
B.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以调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培养社交障碍者的社交能力。
C.音乐疗法是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医药科学。
D.音乐疗法同时作用于病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急、慢性病痛和长期抑郁缓解25%。

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哦布啦嘀》能训练托尼如何控制发音、音量和呼吸,提高他的协调能力和动作技能。
B.因为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所以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
C.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治疗师用双手、眼睛、耳朵等不同的感觉器官接收让人感觉舒服的东西。
D.托尼的母亲认为,音乐节奏中有一些很基础却很复杂的东西,对理顺头脑、提高智力大有帮助。

根据原文,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期间,医生们对音乐治疗士兵身心疾病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了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的开设。
B.因为用音乐能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所以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C.因为音乐疗法无需药物就可达到提高沟通和运动技巧的效果,所以音乐疗法前景广阔。
D.因为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患者被“强迫使用语言”,这使患者更容易与人沟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来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十、上百年,却还在耐心地等待。种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选自200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20版)
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
答:
(2)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答:
文章第4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生存技巧?
答:
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垃圾政治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垃圾并没有消失,它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在江苏吴江、在广州番禺,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极可能扩大化、普遍化,因为仅2010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即达41个,项目遍布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
一个不争的背景事实是,垃圾正在包围城市,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垃圾处理,从政府角度是行政职责所在,从专家和研究者角度是技术和科学问题,从垃圾处理企业角度是利润问题,从民众角度则事关个人权益。当这种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便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共识。但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一群富有公民意识、理性成熟的民众群体的崛起,新的博弈格局势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拿出了己方有关北京垃圾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以“垃圾参政者”的姿态,试图参与决策。而政府方面也表现出了善意,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于垃圾困局之中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这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显然已超越专家们的技术学说和政府的一己主导,而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在这样一场社会参与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所有这些,也许可以使“垃圾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为中国重新建构政治社会体系磨合出新的可能。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第11期
下面不能证明垃圾是“一个政治问题”的一项是:

A.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B.垃圾正在包围城市,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新的博弈格局势必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C.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中,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得到政府方面善意的回应。
D.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扩大化、普遍化。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这样能够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但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听取、吸收了民众的意见。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说明焚烧垃圾已经危及民众的切身利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