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物质:涂在保温瓶胆夹层内的银白色金属是___________;做普通干电池负极的材料是___________;体温计中的银白色液体是_____________。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亚铁离子 。
(2)两个二氧化氮分子 。
(3)标出高氯酸钠(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1)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是溶液和溶液中的
各一种,小明和小红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小明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用干净的长塑料管分别向两试管中的溶液里慢慢吹气,观察到A试管中有白色浑浊现象,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可判断A试管中加入的是 (填化学式)溶液。
②小红从下列四种试剂中选取了一种试剂,进行鉴别实验,根据明显现象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无色溶液。则小红所选的这种试剂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酚酞试液 |
B. |
稀盐酸 |
C. |
溶液 |
D. |
溶液 |
(2)化学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某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A中可能含有 、 、 、 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 。
②无色气体E的化学式为 。
③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④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四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太空教师”,在空间站开设了“天宫课堂”。他们在轨演示的太空实验,激发起大家追寻“科学梦”“航天梦”的热情。
①航天员王亚平通过化学实验“变”出五色的奥运五环。这个化学实验用到的试剂中有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在这四种溶液的溶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下列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
B. |
|
C. |
|
D. |
|
②在空间站中有电解水制氧系统,该系统利用循环水制取氧气,从而使氧气可重复供人呼吸,而生成的氢气可以与收集到的 在特殊反应器内转化为水和甲烷( )。
a.在18k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kg。
b.写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 )的化学方程式: 。
(2)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和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时, 的溶解度为 g。
② 时,向50g水中加入6g 固体,经搅拌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将 时相同质量的 饱和溶液和 饱和溶液均降温至 ,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 (选填“前者大”“后者大”“相等”之一)。
(1)按要求从镁单质、氯化钾、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可燃烧的金属
②导致酸雨的氧化物
③一种易溶于水的碱
④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2)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念的重要措施。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保护环境、绿色发展要求的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推广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 |
B. |
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 |
C. |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洋 |
D. |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
②二氧化碳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指标性物质。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水的天然循环给陆地带来淡水。在水天然循环的蒸发、蒸腾环节中,水分子的能量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淡水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淡水的人工净化流程中,有加入液氯( )或用紫外灯管照射的环节,该环节的作用是下列各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杀菌消毒 |
B. |
软化硬水 |
C. |
去除可溶性矿物质 |
D. |
去除固体杂质 |
④应用新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城镇路灯照明系统已大量使用太阳能,白天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能量储存在蓄电池内,夜间供照明灯发光。请将合适的能量形式填写在下列框图中的C处,使框图完整反映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增大 |
B. |
减小 |
C. |
保持不变 |
D. |
不能确定 |
某学校在做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时,产生大量的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废液, 对水体和土壤危害很大,查阅资料知难溶性碱加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索铜离子转化路径时,有两种转化为氧化铜的方案。流程如下:
方案一:
方案二:
(1)操作I的名称 。
(2)液体C中的溶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②中滴加稀硫酸的目的 。
(3)请你表明对两个方案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