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水质最好的大河,自源头至丹江口为汉江上游。

材料二: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政府于2008年10月04日前规划的,计划总工期约11年,是有史以来陕西省投资规模最大、供水量最大、受益范围最广、效益功能最多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该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需要开凿出64.9公里长,直径为7米的山脉隧道隧洞,小心避开敏感生态区。
(1)渭河和汉江的分水岭是            ;与渭河比较,汉江的含沙量较     ;渭河谷地的主要植被是       ,该地区的耕地类型为        
(2)汉中地区是“中国最北缘柑橘生产基地”, 柑橘是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汉中柑橘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劲的独特风味,享有“橘乡”之美称。简析汉中地区成为我国柑橘种植最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3)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引汉济渭”工程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中上游的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在保护水质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等高线及城市区位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两条虚线,其中哪一条可能是河流,将其连成实线,并用箭头标出河流的流向。
(2)图中A 、B、C、D、E几点中哪点适合建自来水厂?点。
理由是:
(3)哪一点适合建钢铁厂?点。
理由是:
(4)依据图所示,高级住宅区可能在城市的部,而低级住宅区可能在部。简单说说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图中分布不同的理由

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⑴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___,分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
⑵②地所在国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主要原因。
⑶乙图P城所在区域是世界最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春去春又回”的景象,即早期在丰富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后因耗能高、运输量大和污染严重而出现衰落,但现在又“重震雄威”,说出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⑷丙图中的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曲线,能反映乙图P城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地区资源运往丙地最经济的运输途径是            
(2)制约丙图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缺乏。
(3)分析乙图所示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读下列两图(A图—我国某地等高线图,B图—我国某地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甲地是(地形区),该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是。(2 分)
(2)B图①③地中,人口密度较大的是(填数字代号),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什么?
(3)描述B图中①与③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下图“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填写以下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名称
B;C;既是商品粮又是商品棉基地是 。(填字母)
(2)比较甲、乙两区域中平原地区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3)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4)图中甲区域农业和乙区域农业相比,在自然条件上有哪些优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