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丙图是河流上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题。
甲图中AB段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流,河流在A处水位变化比B处水位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 A.流域湖泊对河流水量起到调节作用 | B.A地降水大大多于B地 |
| C.A地用水量大 | D.B地蒸发量大 |
关于乙图EF河段河床剖面及形成理由描述正确的是( )
①E岸河床较缓,F岸河床较陡 ②E岸河床较陡,F岸河床较缓 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转,F岸遭受冲蚀力大 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蚀力大
| A.①③ | B.①④ |
| C.②④ | D.②③ |
读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城镇东南部A区域适宜规划()
| A.高档住宅小区 | B.仓储物流中心 | C.中心商务区 | D.休闲度假村 |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 A.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 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
| C.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 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B.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读我国各省区(除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高于西部省区 |
|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
| 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
|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正向 |
下列关于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分布在能源地 |
| B.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 |
| C.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 |
| D.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 |
下图示意19902011年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动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 A.1999年 | B.2002年 | C.2008年 | D.2011年 |
该市人口总量最少和最多的年份分别是()
| A.1990年2011年 | B.1993年2011年 |
| C.1990年2008年 | D.1993年2008年 |
下图示意我国某科考基地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有冰川分布,R河2月份流量最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这里”最可能是()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该科考基地位于()
| A.北极黄河站 | B.南极长城站 | C.格陵兰岛 | D.青藏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