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后摄玫(公元982年~1009年)后由于与宋(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战事多,每次战争都俘获大批人口,但这时萧太后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官户奴隶而是依其原来的生活习俗设置新的部族,使其成为平民。把原来属于奴隶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封建式的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使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据不完全统计,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流民、贫民的诏令达三十次之多。采用移民、招幕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按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免赋年限最长达十年。“贫民”则另给以耕牛、谷种,还派出有经脸的农师传授耕植知识。萧太后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她还亲自“观稼”,遣使劝农,如命唐古(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累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摘编自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期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太后的改革措施。
(2) 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萧太后的改革对当时辽国产生的影响。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材料一:参阅右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
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
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
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
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
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面三幅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图一是市坊整齐划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二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图三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签字图。
请回答:材料中三幅图片提供了什么相似信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研讨会拟定一个最佳题目,并说明理由。(8)
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潮:中国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未能掀起如欧洲启蒙运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试结合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状况,分析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归纳特点时不得摘抄原文)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