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均为完全显性),且BB个体胚胎致死作用。让两尾单列鳞鱼杂交,F1中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分别为6∶3∶2∶1,请回答:
(1)假设A、a、B、b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①该鱼鳞的遗传遵循 规律。亲本中单列鳞鱼的基因型是 ,F1中正常存活的无鳞鱼的基因型是 。
②F1中表现为单列鳞但胚胎致死的个体基因型是 。
(2)假设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图中X、Y染色体的I区段上。
①正常存活的无鳞鱼基因型为:雌鱼 ,雄鱼 。
②请画出该对无鳞鱼相互交配产生F1代的遗传图解(只写一种情况即可)。
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1)若过程①的F1自交3代,产生的后代中纯合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若只考虑F1中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_______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M株番茄,通过筛选得到的高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约有____________株。
(3)过程③由导入抗病基因的叶肉细胞培养成转基因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技术。
(4)过程④“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刚萌发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不发生.不发
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
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
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
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
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
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条。现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新品种。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的植
株。
(2)为了获得上述植株,应采取基因型为和的两亲本进行杂
交。
(3)在培养过程中,常用的试剂为,作用原理为。
(4)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的主要优点为,而杂交育种的主要目的是(A获得纯合子 B获得杂种优势)。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3)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其中B所示蜥蜴群体中W的基因的频率为。
(4)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5)上述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
图为某一雄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各细胞可同时在该动物的结构中找到。该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形成_________个四分体,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__________个DNA分子。
(2)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 。
(3)丙细胞的名称为,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4)非等位基因A和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第________次分裂的后期。
(5)若该生物与具AaBbCc基因型的个体杂交,则后代有种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基因型占后代的比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