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下面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帝久之乃解解:消除,平息。 | B.逆谓之曰逆:迎接。 |
C.因屏人屏:使……退下。 |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
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裴宽传
裴宽,性通敏,工骑射、弹棋、投壶,略通书记。景云中,为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女,择所宜归,会休日登楼,见人于后圃有所瘗①藏者,访诸吏,曰:“参军裴宽居也。”与偕来,诜问状,答曰:“宽义不以苞苴②污家,适有人以鹿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异,乃引为按察判官,许妻以女。归语妻曰:“常求佳婿,今得矣。”明日,帏其族使观之。宽时衣碧,瘠而长,既入,族人皆笑,呼为“碧鹳雀”。诜曰:“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卒妻宽。
举拔萃,为河南丞,迁长安尉,改太常博士。礼部建言忌日享庙应用乐,宽自以情立议曰:“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中书令张说善之,请如宽议。迁刑部员外郎,万骑将军马崇白日杀人,而王毛仲方以贵幸,将鬻其狱,宽固执不肯从。天宝初,由陈留太守拜范阳节度使。时北平军使乌承恩,虏酋也,与中人通,数冒贿,宽以法绳治。檀州刺史何僧献生口数十,宽悉归之,故夷夏感附。
三载,召宽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会河北部将入朝,盛誉宽政,且言华虏犹思之,帝嗟赏,眷倚加厚。裴敦复平海贼还,广张功簿,宽密白其妄。李林甫恐其遂相,又恶宽善李适之,乃漏宽语以激敦复,敦复任气而疏,以林甫为诚。而其下裨将程藏曜、曹鉴自以他事系台,宽捕按之,敦复谓宽求致其罪,遽以金五百两赂贵妃姊,因得事闻于帝,由是贬宽睢阳太守。及韦坚狱起,宽复坐亲,贬安陆别驾。林甫任罗希夷杀李适之也,亦使过安陆,将怖杀宽,宽叩头祈哀,希奭乃去。宽惧终见杀,丐为浮屠,不许。稍迁东海太守,入为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傅。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卷,有删改)
【注】①瘗:掩埋。②苞苴:借指贿赂或馈赠。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所宜归归:出嫁 | B.中书令张说善之善:友善 |
C.故夷夏感附附:归附 | D.宽捕按之按:审理 |
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裴宽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宽自以情立议曰②宽固执不肯从③宽以法绳治
④宽悉归之⑤宽密白其妄⑥丐为浮屠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宽不愿意因收受人家赠送的鹿肉而玷污自己,就把它埋掉,受到了韦诜赏识,被引荐为按察判官。 |
B.马崇光天化日下杀人,而王毛仲倚仗自己正受皇帝宠信,收受贿赂准备为他开脱罪责。 |
C.河北部将入朝时,盛赞裴宽的政绩,说当地百姓对他念念不忘。皇帝听后更加倚重裴宽。 |
D.裴敦复夸大其词为自己记功颂德,裴宽予以揭发。裴敦复就主动与李林甫勾结,陷害裴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也,何可以貌求人?
(2)宽惧终见杀,丐为浮屠,不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竞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救。"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竺弟世隆粤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衔)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苗候龙骧将军乡导假:代理 |
B.次晋寿,宣武宴驾次:驻扎 |
C.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竟:竟然 |
D.迟则人情离阻,半受崩溃坐:空,徒然 |
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5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5分)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王梦楼云:“诗称家数,犹之官称衙门也。衙 门 自 以 总 督 为 大 典 史 为 小 然 以 总 督 衙 门 之 担 水 夫 比 典 史 衙 门 之 典 史 则 亦 宁 为 典 史 而 不 为 担 水 夫 何 也?典史虽小,尚属朝廷命官;担水夫衙门虽尊,与他无涉。今之学杜、韩不成,而矜矜然自以为大家者,不过总督衙门之担水夫耳。”叶横山先生云:“好摹仿古人者,窃之似,则优孟衣冠;窃之不似,则画虎类狗。与其假人余焰,妄自称尊,孰若甘作偏裨,自领一队?”(节选自《随园诗话》)《随园诗话》是(朝代)(作者)撰写的诗歌理论著作。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为别驾辟:征召 |
B.当垂于后垂:留传 |
C.以豫诛骏功豫:参与 |
D.中诏又加切厉切:恳切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攀“居心平允”的一组是
①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②攀善于将命,帝善之
③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④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
⑤攀不得已,扶疾赴召⑥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
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 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
D.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2)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
(3)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