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下面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帝久之乃解解:消除,平息。 | B.逆谓之曰逆:迎接。 |
C.因屏人屏:使……退下。 |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殷勤:巴结讨好。 |
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数:清算 | B.王惊谢至再谢:拒绝 |
C.以赢米为之直直:通“值”,代价 | D.上下无固志固:坚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洎牧以谗诛 |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曩者辱赐书 |
C.不效则治臣罪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D.帝忧形于色士大夫请于当道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秩优厚秩:秩序 | B.固非谬言也固: 本来 |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 D.事觉自死觉:败露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5分)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泽①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恶其直,置末甲。
吕惠卿帅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②,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遗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③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徒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释]①宗泽(公元10859——112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宋代名臣。②埽:此指堤防。③擐(huàn):穿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卿辟为属辟:征召 | B.假宗正少卿假:借助 |
C.恐泽兵蹑其后蹑:追随 | D.诸将乞贷淬贷:宽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
B.乃上书其帅臣乃敢上璧 |
C.以孤军进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D.泽出其不意吾其还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自幼性格豪爽,有远大志向。参加进士考试,他敢于在朝廷面试时直陈其弊,被考官评为末等。 |
B.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加讨论的大臣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
C.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而躲避国家灾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
D.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一以当百,奋勇杀敌,打败金兵。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泽 兵 进 至 卫 南 度 将 孤 兵 寡 不 深 入 不 能 成 功 先 驱 云 前有 敌 营 泽 挥 众 直 前 与 战 败 之 转 战 而 东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缘:沿着 |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
C.不如行义之隆隆:高尚 | D.美行可以加人加:超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指识其本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 |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
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揭示了志、力、物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
C.第一段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