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金币币:钱币财物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拦路抢劫
C.和敕印往赐之赍:赏赐 D.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量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最初是为了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并且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耗费了国家大量资材。
C.郑和深通外交关系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辞质 笃:深厚
B. 会合不可以 期:约定
C. 向人 衣食 索:搜寻
D. 士友间 不相庆 鲜:少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 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 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 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

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

杀之 后无问津者

D.

伤人刑 同予何人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4.

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

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②祁黄羊③腹

6.

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鲁出延绥寇:侵犯
B.界外驻牧听:任凭
C.帝称善,之从:听从
D.玺御之却:后退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D.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2) 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昔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虽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祇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怒,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①秘狱,群臣莫知其故。
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曰:“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旬日之间,收下秘狱,臣等愚,以为辅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昔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假令辅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
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②。终于家。
(选自《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注】①掖庭: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②鬼薪:秦汉时的一种徒刑,因最初为宗庙采薪而得名。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鱼乌之瑞 飨:享受
B.天下望 塞:满足
C.谏争之官 崇:崇拜
D.元首无失道之 愆:过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畏天 而君幸赵王
B.惑莫大置杯则胶
C.此言必有卓诡切至 君知难也
D.上徙系辅共工狱使人复葺南阁子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辅谏言皇帝不该册封赵婕妤为皇后,情意恳切,说理清楚,但终因言辞激烈触怒了皇帝,被侍御史抓了起来。
B.辛庆忌等大臣都上书劝谏皇帝做一个明君,宽恕刘辅;皇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释放了刘辅,使其得以终老于家。
C.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选例典型,寥寥几笔就刻画了一个敢于直谏、不畏死亡的诤臣形象。
D.本文文风淳朴,构思巧妙,以语言描写为主,从正面侧面着笔刻画主要人物刘辅,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语言功底。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
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
(2)公卿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虞舜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