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 D.说明总统人选不一定与选民意愿有关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某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
A.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缺陷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 |
C.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 D.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C.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在俄国投资经营企业 |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 |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
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
C.开辟了苏俄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 D.为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