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45年9月日本战败签字投降;1972年9月,中日建交;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日,缓和了小泉时期紧张的中日关系,成功实现了“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这些事件启示我们:中日两国( )
①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②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③应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④在国家利益上始终存在严重分歧
| A.①②③ | B.①② |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
| A.掀起二次革命 | B.倡导“实业救国” |
| C.倡导民主科学 | D.主张“尊孔复古” |
某同学编织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
|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
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
| 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 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
|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
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
|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